序
国朝钦定《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三十六万卷,其未入《四库》以及后出、昭昭在人耳目者,不知凡几。虽未遍观尽识,而流览涉猎,要多不可磨灭。然自四子九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外,大都各成一家言而已。方今四海交通,朝命翻译欧西、东洋各国书籍,以为土壤细流之助有志之士。又从而广译之,毋虑数千万种,其善者亦不过一家言已耳。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道,未尝有贯穿群籍合为一书者,而况医籍向以小道目之,杂家属之耶。《医医医》一书则大异是,孟今于风八先生桢髫年在桂林闻名相思,即有神交之契,亲炙后不时过从,适与共治经学、医学暨举子业,尝语人曰∶有汉儒之实学而无琐碎之病,有宋儒之实行而无迂拘之遗迹,吾不如于风八,乃各以亲老家贫,日藉笔耕供菽水,频年奔走,时相睽合桢于佐人政治之余,辄喜着述,撰有《四书质疑》、《孝经质疑》、《三国志质疑》、《算学入门》、《勾股精义》、《靖冥馆诗古文词集》若干卷,每一书成,必函质之,先生虽皆许弗置而终疑其未惬于心,至今思之犹滋悬焉。先生自永感后绝意进取,专一于医,于是名节益广,当道大吏,四路争迎,有屡以道府敦迫出而济世者,先生皆夷然不以为意,而乃以性情率野学问粗疏不宜处于公卿之间而与公卿之事,力却而善辞之。于以知先生,达无加穷,亦无损,二十年前尝请其着一医说寿世,先生以为斯未能信,迟之又久。顷始邮到近着《医医医》一书,嘱为校序,伏读久之,始而异其名之奇,继乃悉其论之正,终且叹服其苦心孤诣,超越古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有不可以寻常名医论说拟议,所谓一本万殊,万殊一本,贯穿群籍而为一书者非欤。其中所论医理尽抉歧景之奥,且多发前贤所未发。
如论治道兵机,大声疾呼,头头是道,而复丝丝入扣,以示医学源流,《伤寒论翼》更觉郑重分明,功殊不在禹下,大有裨于政界,军界。桢虽不敏,请事斯语。至以孔孟为内伤国手,欲人人皆能自治,以循至于圣贤之涂,犹为宪政无尚之理,空前绝后之论,洵属闻所未闻,迥非今世中医西医所能梦见。诚能朝廷、世界、医者各服篇中,鼎峙三方,岂仅改群医之良治,万端之病起,八代之衰已哉。盖将立万世之宪而息列强之争矣。唯愿读是编者潜心静气,反复寻绎,勿轻放过一句,勿忽忽略一字,如食蜂蜜,当味其有百花之香,如饮醇醪,须知其非一时之酿,乃为不负东观未见之书,且以知桢之言非阿好也医籍云乎哉。
宣统纪元岁次己酉十二月,卸署江北提督、记名提督、苏松镇总兵统领、江南全省练兵、第九镇统制、番禺举人徐绍桢固卿拜序于江南陆军营次

- 序《医医医》
- 序《正体类要》
- 序《济生集》
- 序《杂病治例》
- 序《幼科切要》
- 序《产鉴》
- 序《内外伤辨》
- 序《伤寒捷诀》
- 序《仙传外科集验方》
- 序《神应经》
- 序《焦氏喉科枕秘》
- 序《神应经》
- 序《丛桂草堂医案》
- 序《脉确》
- 序《青囊秘诀》
- 序《中风论》
- 序《疫疹一得》
- 序《麻疹阐注》
- 序《疫疹一得》
- 序《小儿痘疹方论》
- 序《疫疹一得》
- 序《质疑录》
- 序《疫疹一得》
- 序《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 序《饮食须知》
- 序《温病指南》
- 序《宁坤秘籍》
- 序《凌临灵方》
- 序《伤寒医诀串解》
- 序《本草易读》
- 序《伤寒医诀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