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书籍目录

补气,固表,泻火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经曰∶血生肉),排脓内托,疮圣药(毒瓦斯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症亦然)。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新安汪机治痘症虚寒不起,用四君子汤加黄 、紫草多效,间有枯萎而死者,自咎用药之不精,思之至忘寝食,忽悟曰∶白术燥湿,茯苓渗水,宜痘浆之不行也。乃减去二味,加官桂糯米,以助其力,因名保元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名四君子汤。王好古曰∶黄 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谓∶其止崩带者,气盛则无陷下之忧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加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黄 一两、当归二钱,名补血汤。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表旺者不宜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矣。汪机,号石山,着《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着《汤液本草》。甄权,着《药性论》。日华,着《大明本草》。陈嘉谟,着《本草蒙筌》)。为补药之长,故名耆(俗作 )。

皮黄肉白,坚实者良。入补中药槌扁,蜜炙。达表生用(或曰,补肾及治崩带淋浊,宜盐水浸炒。昂按∶此说非也。前症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升气,则肾受荫,而带浊崩淋自止。即日华∶气盛自无陷下之忧也。有上病而下取,有下病而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此类是也)。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李东垣,着《用药法篆》)。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备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备要》书籍目录
  1. 《本草备要》
  2. 《汤液本草》
  3. 《本草易读》
  4.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5. 《医学纲目》
  6. 《新修本草》
  7. 《冯氏锦囊秘录》
  8. 《本草经集注》
  9. 《医学入门》
  10. 《雷公炮炙论》
  11. 《证类本草》
  12.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类证治裁》
  13. 《顾松园医镜》
  14. 皇明《古今医统大全》
  15. 《本草求真》
  16. 皇甫中《中医词典》
  17. 《本经逢原》
  18. 皇甫序《针灸甲乙经》
  19. 《本草从新》
  20. 皇甫坦《中医词典》
  21. 《得配本草》
  22. 皇甫嵩《中医词典》
  23. 《轩岐救正论》
  24. 皇甫谧《中医词典》
  25. 《本草思辨录》
  26. 肓之原《中医词典》
  27. 《本草崇原》
  28. 肓之原《中医名词词典》
  29. 《本草便读》
  30. 肓俞《针灸学》
  31. 《本草经解》

《本草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