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饮发展史

《茶饮保健》书籍目录

中国是世界茶饮的发源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具有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最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认识到茶饮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从最初的粗浅认识到系统地研究和利用茶饮,并逐步形成茶文化、茶艺术、茶习俗、茶医药,这期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茶饮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饮的医疗保健应用是伴随着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茶饮的起源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茶已开始进入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是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发表的关于茶饮起源的权威观点。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次讲述了茶饮起源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传神农氏为寻找药物给老百姓治病,在他亲自试尝多种天然植物的实验中,曾经服用过有毒性的中药,出现了中毒症状,而都被茶叶奇迹般地解毒缓解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茶的起源,它也是中医药传奇式起源的最早记录。茶和天然药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是中华民族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获得的最伟大也最具创造性的科学发现。

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茶治便脓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国魏时张揖在《广雅》中最早记载了药用茶方和烹茶方法:“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擣末置瓷器中,以汤沃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神医华伦在《食论》中讲述了:“苦茶,久食益意思”的道理。自从人们认识到茶饮的医疗保健作用后,就一直将其视为珍贵之物,把它作为祭品、贡品、礼品以供神事、皇室、社交活动之用。以后人们又将野生的茶移植,进行人工栽培。在周代就已有专管茶叶事务的官员,茶在当时的饮料酒、浆、醴、湆中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我国古巴蜀是最早种茶和传播饮茶技艺的地区。在西汉时期饮茶之风始兴,主要还是宫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种贵族式的生活方式。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茶饮

这一时期的茶饮已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百姓都能享用的普通消费品,在社交活动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和待客礼仪,“客来敬茶”、“坐席竟下饮”。在两晋时开始出现茶摊、茶馆,南北朝时首次出现了商业性店铺“茶寮”,可供人们饮茶和住宿。南北朝医药学家、道家陶弘景坚信:“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我国唐以前无“茶”字,皆作“荼”字,其字曾在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出现过:“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汉唐之间的张载曾吟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楼诗》)。孙楚在《出歌》中指出茶业的中心仍然在巴蜀地区,“姜桂荼荈出巴蜀”。

(三)隋唐时期的茶饮

隋唐时期社会逐渐走向繁荣,百业俱兴,起源于三国时期的茶宴、茶会等多种形式的饮茶活动也开始流行,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诗仙酒仙李白也是位品茗仙客,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的诗中云:“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著名茶家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茶饮的神妙:“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近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朝是茶饮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著作,这就是茶圣陆羽的《茶经》。该书成书于公元758年左右,书中对茶的起源、名称、品质、种植、栽培、加工制作、品茶用具、水质、饮茶习俗等有关茶艺的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至此茶学成为了一门专门的技艺和科学,这对全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书中陆羽还特别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在唐朝还开始了一项科学创举,将单纯的茶与其它药用原料结合应用,这无疑扩大了茶饮的使用范围,也增强了茶饮的医疗保健功能,因此唐朝又被称为是药茶的萌芽时期。唐代著名医药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详述了药茶的制作、饮用和适应症,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唐朝对纯茶叶饮料的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医家陈藏器精辟地总结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肯定地说:茶“令人有力、悦志。”孙氏的弟子孟诜是我国第一位食疗专家,他在其所著的《食疗本草》中介绍了茶能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大诗人白居易深有感受地讲到:“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大书法家颜真卿则赞扬茶饮“流华净肌骨”。

在唐朝我国的茶饮开始向日本、印尼、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等国家传播,推动了中外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四)宋元时期的茶饮

宋朝的茶饮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扩大了茶叶产区,更新了制茶方法,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处处有茶坊、酒肆……”,上层人士、文人墨客、宗教寺庙经常举行各种茶宴,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了宋徽宗赵佶亲自调配茶饮赐宴众臣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尤其是茶药配合应用更加普遍。北宋翰林医官院王怀隐等人编著并刊行于992年的《太平圣惠方》、宋太医局在1078~1085年间主持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有“药茶”专篇,并详述了配方、用法、主治等知识。在《太平圣惠方》中用了“药茶诸方”为药方分类名称,这是“药茶”二字第一次进入被官方认可的医学文献之中。《和剂局方》中“常服清头目”的川芎茶调散成为了在后世最具知名度的药茶方。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沈括的《本朝茶法》、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录要》、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著作中均有茶饮、药茶的记载。

宋朝文学家、书法家、医学家苏东坡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侃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将茶的神奇功效作了空前绝论的赞赏。

(五)明朝时期的茶饮

明朝社会上广泛使用药茶方,宫廷和普通百姓也都十分乐于接受这一养生保健方式。刊行于15世纪初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的《普济方》,转载了宋《圣惠方》中的药茶方。1590年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这是世界药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部药学巨著中也记载了茶药合用的研究成果。朱权在《茶谱》、陆树声在《茶寮记》、许次纾在《茶疏》等书中都各自发表了茶饮研究的学术观点,总结了明及明以前的茶学成就。

(六)清朝时期的茶饮

清朝药茶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家研究成果颇丰,陈鉴的《虎邱茶经法补》、刘源长的《茶史》、陆廷灿的《续茶经》、张璐的《本经逢源》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茶学、医药学著作,对茶饮及药茶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

在清朝,茶饮从单纯的茶叶或以茶为主、茶药合用的传统方式,发展为可以以其它中药为主,甚至为无茶叶全为中药(仅像饮茶那样饮用而已,故又叫代茶饮)的全新饮茶模式,这项具有开拓性的行为,创造了茶饮新概念。茶饮内含的更新,更加扩大了茶饮的应用范围,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清宫御医在给王妃权贵们治病中,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辨证施饮,经常使用无茶叶的代茶饮,因此药茶在清朝宫廷中备受推崇。这一时期太医们的药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将药茶技术推向到茶饮史上的最高峰。

(七)近现代的茶饮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在开发传统茶饮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使古老的茶饮文化得以推陈出新。深入细致系统的科学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茶饮技术,为大众的健康生活服务。

民国时期的茶学家吴觉农、胡浩川在1934年发表了《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赵烈的《中国茶业问题》、胡山源的《古今茶事》等茶学著作也相继问世,奠定了现代茶学研究的基础。尽管这批有志于茶学事业的人士为此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茶饮业发展十分缓慢。

解放后茶饮事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建立了近千家国营茶场,很多省市地区都建立了茶叶研究机构、贸易公司和进出口公司,在浙江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中都开设了茶学系或专业,出版了《中国的茶叶》、《茶典》、《中国茶文化》、《中国药茶大全》等数百种茶饮及药茶的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还出版了《茶叶科学》等数种茶叶学术期刊。茶学和医学机构都开展了茶饮的研究。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回归自然热,随着国际上“中医针灸热”的兴起,“茶疗热”也逐步升温。我国的一些具有抗衰老、美容、减肥功效的保健茶,红遍海内外。茶饮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冠心病艾滋病糖尿病等现代疑难重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6年3月“云南沱茶”在西班牙获第九届世界食品评选会金像奖,同年10月“鹭江牌保健天然减肥茶”、“宝鼎牌美的青春茶”等产品获巴黎美食旅游协会评选的金牌奖。由国家卫生、外贸和科技管理部门联合组成的“中国保健国际交流推荐系统”,首次向国际上推荐了“中华枣茶”、“大宁保肾降脂茶”、“英葵减肥茶”、“盘王健齿茶”等优质保健茶。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在1989年达到20.46万吨,位居世界茶叶出口量第二位。近年来国内各大中城市还掘起了一大批茶楼茶坊,成为餐饮娱乐界的一支新生力量。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茶饮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必将在人类健康生活中,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茶饮保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茶饮保健》书籍目录
  1. 茶饮发展史《茶饮保健》
  2. 茶饮保健的特色《茶饮保健》
  3. 茶饮生活习俗《茶饮保健》
  4. 茶叶方《冯氏锦囊秘录》
  5. 茶子吐法《医方考》
  6. 茶叶的保健功能《茶饮保健》
  7. 查景川气虚疮疥《孙文垣医案》
  8. 茶叶(《本草便读》)《中医饮食营养学》
  9. 查疽候《诸病源候论》
  10. 茶叶《本草撮要》
  11. 查良本兄令眷每饮食悉从背后而下《孙文垣医案》
  12. 茶叶《本草便读》
  13. 查明肥胖的原因《减肥新法与技巧》
  14. 茶叶《顾松园医镜》
  15. 查少川喘后肿胀(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16. 茶叶《本草易读》
  17. 查万合《中医词典》
  18. 茶叶《食物疗法》
  19. 查序《景岳全书》
  20. 茶叶《老年食养食疗》
  21. 查叙《症因脉治》
  22. 茶牙汤《洪氏集验方》
  23. 查奕芸《中医词典》
  24. 茶调疏肝散《目经大成》
  25. 搽目方《冯氏锦囊秘录》
  26. 茶调散(又名二仙散)《冯氏锦囊秘录》
  27. 搽牙散《仁术便览》
  28. 茶调散《明目至宝》
  29. 察鼻《医碥》
  30. 茶调散《儒门事亲》
  31. 察鼻法《伤寒括要》

《茶饮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