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书籍目录

大意

诸痉强直.皆属于湿.(经文)湿属太阴脾土.土太过反兼风化制之.然兼化者.虚象.而实非风也.大率属气血虚弱.有火有痰.(丹溪)故身如角弓.四肢强直曰 .

内因

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筋无所养.故邪得以入之.(三因)然虽外因风寒湿气.内因六欲七情.皆必挟痰火而后发.(入门)

外候

外症身热足冷.颈项强急.恶寒面赤.手足搐搦.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经 也.若偏在左眼左手搐搦者.少阳经 也.(伤寒书)

分刚柔

发热恶寒.搐搦无汗者.刚 也.不热恶寒.厥冷汗出者.柔 也.大抵刚 .必先伤寒.而后伤湿.柔 .必先伤湿.而后伤风也.(汇补)

分阴阳

阳极则为刚.多类风 .宜清热化痰祛风.阴极则为柔.多类厥症.宜温补化痰降火.(汇补)

分风痰痰火

发时昏冒不醒.口眼歪斜.手足搐搦.左右摇动者.风痰也.若发热面赤.喘嗽生痰者.痰火也.大段由淡火内炽.风热外煽.相搏而成也.(汇补)

诸病变

太阳病.发汗过多则 .风病.下之亦 .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痛.不可汗.汗之则 .产后血虚.腠理不密.风邪搏之则 .原其所由.皆属气血两亏.不足之症.宜参、术浓煎.佐以竹沥姜汁.时时啜之.如不应.换以十全大补汤.(汇补)

虚 非风

有绝无风邪.而筋脉挛急.角弓反张者.此气血虚极.不能养筋也.(正传)凡老年气血衰少.夜着风寒.脚腿筋急者.亦血虚也.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竹沥.或六君子汤.加黄 、附子.血虚者.四物汤.加羌、防.或大秦艽汤

痫有别

病发身软.时醒者.为痫.身强直.角弓反张.不醒者.为 .(玉机)

死症

病口张目瞪.昏冒无知者.难治.又戴眼反折.手足螈 .汗出如油.或反张离席一掌者.死.小儿离席一指者.死.(医统)

脉法

病之脉.上下弦急紧.浮盛为风.洪滑为痰.虚濡为虚.急实者为刚 .沉细者为阴 .伏弦者危.凡 脉如雨溅出指外者.死.(汇补)

治法

惟宜补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湿.随症而用.(刘纯)暴起多属痰火.久必是血虚.

风药宜禁

病虚为本.痰为标.切不可纯用风药.故血药在所必加.盖血虚则火旺.火旺则风生.风胜则燥作.能滋其阴.则风自息.而燥自除.(入门)

补剂当施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气虚筋惕.当用参、 以补之.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血虚筋惕.

当用归、地以润之.(汇补)

用药

主以如圣饮.加竹沥、姜汁.有汗.加白术桂枝.无汗.加苍术麻黄.或加干葛.痰多.加贝母栝蒌枳实苏子.火盛.加山栀、门冬、花粉.去羌、防、柴、芍、芷、半、乌药.如口噤切牙.大便实者.加大黄.气虚.加人参、黄 .血虚.加熟地、黄 .产后去血过多成 者.同治.养筋.加秦艽钩藤续断.行血.加牛膝独活木瓜

病选方

如圣饮 治刚柔二 .螈 同治.

羌活(上) 黄芩(中) 川芎(中) 白芷(中) 柴胡(中) 芍药(中) 人参(中) 当归(中) 甘草(下) 半夏(下) 乌药(中)

当归补血汤 治去血过多.筋无血养.令人四肢挛急.口噤如 .

黄 (上) 当归(中) 羌活(下) 防风(下) 甘草(下)

水煎.

防风当归饮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摇.口噤反张.祛风养血.

防风 当归 川芎 生地等分.水煎.

举卿古拜散 治新产血虚发 .汗后中风

荆芥穗不拘多少.微炒为末.每服三五钱.以大豆黄卷炒.以热酒汰之.去黄.用汁调下.其效如神.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汇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汇补》书籍目录
  1. 《证治汇补》
  2. 《外科心法要诀》
  3. 《急救广生集》
  4. 《万病回春》
  5. 《竹林女科证治》
  6. 《医学正传》
  7. 《明医指掌》
  8. 《普济方·针灸》
  9. 病(疒^贵)《中医词典》
  10. 《寿世保元》
  11. 病、证并重的必要性《中医疾病预测》
  12. 《证治准绳·幼科》
  13. 病〔虾〕《医宗金鉴》
  14. 《杂病广要》
  15. 病案《中医诊断学》
  16. 《医述》
  17. 病案的排列和保管《基础护理学》
  18. 《续名医类案》
  19. 病案书写《物理诊断学》
  20.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1. 病案书写格式及举例《物理诊断学》
  22. 《中医词典》
  23.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
  24. 并月《中医词典》
  25. 病本《灵枢悬解》
  26. 并阴《中医词典》
  27. 病本《中医词典》
  28. 并言《喉科秘诀》
  29. 病本《内经评文》
  30. 并稸《中医词典》
  31. 病变《医经原旨》

《证治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