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
味辛,性大温,有小毒,入脾胃二经。主温中消食,止霍乱转筋,除吐泻及中脘冷痛,瘟疫瘴疠,蛊毒疔肿,邪痹毒瓦斯。
按∶蒜味辛温,故入脾胃以理诸证。丹溪云∶性热快膈,人皆喜食,多用则伤脾损肺,坏肝昏目,生痰发嗽,而无颜色,化肉之功,不足多也,有志颐生者,宜知自警。

- 蒜《雷公炮制药性解》
- 蒜《本草纲目》
- 蒜《千金翼方》
- 酸灼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蒜《饮膳正要》
- 酸赭《名医别录》
- 蒜《新修本草》
- 酸赭《证类本草》
- 蒜《本草衍义》
- 酸赭《新修本草》
- 蒜《证类本草》
- 酸赭《千金翼方》
- 蒜《本草新编》
- 酸枣竹茶《茶饮保健》
- 蒜《本经逢原》
- 酸枣粥《食疗方》
- 蒜《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酸枣粥《饮膳正要》
- 蒜《名医别录》
- 酸枣丸《备急千金要方》
- 蒜饼施用分其轻重《外科精要》
- 酸枣汤方《医宗金鉴》
- 蒜豉丸《儒门事亲》
- 酸枣汤《备急千金要方》
- 蒜红丸《是斋百一选方》
- 酸枣汤《金匮悬解》
- 蒜齑酢《医方考》
- 酸枣石茶《茶饮保健》
- 蒜酒《医学入门》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蒜连丸《普济本事方》
《雷公炮制药性解》
- 明·李士材
- 序
- 卷一
- 金石部
- 果部
- 谷部
- 卷二
- 卷三
- 草部中
- 卷四
- 草部下
- 卷五
- 木部
- 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