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
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 理中汤《医方论》
- 理中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理中汤《汤头歌诀》
- 理中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理中汤《伤寒括要》
- 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冯氏锦囊秘录》
- 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加味理中汤)《冯氏锦囊秘录》
- 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加味理中汤)《外科理例》
- 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加味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外科理例》
- 理中汤(加味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医方考》
- 理中汤(加味理中汤)《仁术便览》
- 理中汤《目经大成》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张氏医通》
- 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理中汤(仲景)《虚损启微》
- 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理中汤、四逆汤《医述》
- 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理中汤方《伤寒杂病论》
- 理中汤《冯氏锦囊秘录》
- 理中汤方《伤寒杂病论》
- 理中汤《冯氏锦囊秘录》
- 理中汤方《伤寒杂病论》
- 理中汤《备急千金要方》
- 理中汤方《伤寒杂病论》
《医方论》
- 作者:费伯雄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65年
- 序
- 发凡
- 卷一
- 补养之剂
- 六味地黄丸
- 附桂八味丸
- 知柏八味丸
- 七宝美髯丹
- 还少丹
- 黑地黄丸
- 虎潜丸
- 天真丸
- 三才封髓丹
- 大造丸
- 补天丸
- 人参固本丸
- 参乳丸
- 天王补心丹
- 孔圣枕中丹
- 大补阴丸
-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
- 斑龙丸
- 龟鹿二仙膏
- 补火丸
- 唐郑相国方
- 二至丸
- 扶桑丸
- 参苓白术散
- 妙香散
- 玉屏风散
- 四君子汤
- 升阳益胃汤
-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 补肺汤
- 百合固金汤
- 紫菀汤
- 秦艽扶羸汤
- 黄鳖甲散
- 秦艽鳖甲散
- 益气聪明汤
- 羊肉汤
- 发表之剂
- 涌吐之剂
- 攻里之剂
- 表里之剂
- 卷二
- 和解之剂
- 理气之剂
- 理血之剂
- 祛风之剂
- 卷三
- 祛寒之剂
- 清暑之剂
- 利湿之剂
- 润燥之剂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