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总论
男女均禀天地之气而生,凡外感内伤之症,未尝不同,但女则别有调经、胎前、产后之治,所以别立一科也。男子之血宜静而不宜动,如或动焉,则吐血、衄血、泻血之病生矣。女子之血宜动而不宜静,如或静焉,则经闭、血枯之病生矣。总而言之,调经专理气,补心脾为主,盖血非气不行,心生血,脾统血也。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盖热清而胎安,脾健则不堕也。产后专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盖产后气血大虚,且有瘀滞,虽有诸症,皆以末治,生化汤实为圣方也。知乎此,女科之大要得矣。

- 女科总论《胎产指南》
- 女科指掌赋《女科指掌》
- 女劳瘅《校注医醇剩义》
- 女科证治复方《笔花医镜》
- 女劳瘅《校注医醇剩义》
- 女科证治《笔花医镜》
- 女劳疸《中医名词词典》
- 女科杂症门《冯氏锦囊秘录》
- 女劳疸《圣济总录》
- 女科一《古今名医汇粹》
- 女劳疸《中医词典》
- 女科四《古今名医汇粹》
- 女劳疸《中医词典》
- 女科书大略《沈氏女科辑要》
- 女劳疸《医述》
- 女科三《古今名医汇粹》
- 女劳疸《症因脉治》
- 女科门《医法圆通》
- 女劳疸《金匮翼》
- 女科论《医原》
- 女劳疸方四首《外台秘要》
- 女科后序《女科秘旨》
- 女劳疸黑疸同治论《研经言》
- 女科二《古今名医汇粹》
- 女劳疸候《诸病源候论》
- 女科《眉寿堂方案选存》
- 女劳疸日晡恶寒解《研经言》
- 女科《文堂集验方》
- 女劳疸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女科《古今医案按》
- 女劳复《中医名词词典》
《胎产指南》
- 作者:张曜孙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周序
- 原序
- 卷首
- 卷一胎前辨论诸症
- 卷二辨病胎小产弱症医方
- 卷三临产须知异症
- 卷四产后诸症
- 卷五产后禁忌药物
- 卷六
- 产后二十九症医方
- 一、产后血块痛
- 二、产后去血多,或劳倦昏暗血晕
- 三、胞衣不下
- 四、产后头痛身热恶寒
- 五、产后乍寒乍热,胁痛或颈痛
- 六、产妇感寒,上攻则心痛,下攻则腹痛,且血块又痛
- 七、产后身热或夜间热或寒热往来
- 八、产后寒热往来,每日应期发作类疟
- 九、产后感寒心下痞满
- 十、产后感风寒咳嗽或身热
- 十一、产后伤食
- 十二、产后忿怒心胸满闷
- 十三、产后大便日久不通
- 十四、产后去血多或汗多,小便涩少或不通
- 十五、产后泄泻
- 十六、产妇
- 十七、产妇心神失守,妄言妄见,似邪,失血之故
- 十八、产妇足冷发厥,血块又痛
- 十九、产妇痢不分红白
- 二十、产后血脱大崩
- 二十一、产后霍乱吐痢
- 二十二、产后遍身痛
- 二十三、产后起居太早,产户感风寒作痛衣被等亦难近身体
- 二十四、产后发痈疽
- 二十五、产妇四肢麻木
- 二十六、产后目痛,昏热赤肿
- 二十七、产后因怒,或偶吐血
- 二十八、产后卒然口噤牙颤,手足抽搐类中风
- 二十九、产后烦躁口渴
- 卷七(上)产后论解三十二症医方
- 一、论血块
- 二、论血晕
- 三、论产后厥症
- 四、产后血崩
- 五、产后气短似喘
- 六、产后妄言妄见
- 七、产后伤食
- 八、产后忿怒
- 九、产后类疟
- 十、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 十一、产后类中风
- 十二、产后汗
- 十三、治产后盗汗
- 十四、产后口渴或兼小便不利
- 十五、产后类
- 十六、产后泻
- 十七、产后完谷不化
- 十八、产后痢
- 十九、产后霍乱
- 二十、产后呕逆不食
- 二十一、产后水肿(有针刺法附卷七下末篇)
- 二十二、产后怔忡惊悸
- 二十三、产后骨蒸
- 二十四、产后心痛
- 二十五、产后腹痛
- 二十六、产后小腹痛
- 二十七、产后遍身疼痛
- 二十八、产后腰痛
- 二十九、产后淋
- 三十、产后小便数
- 三十一、产妇流注
- 三十二、产后癫狂
- 卷七(下)、增补产后十二症
- 卷八医方类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