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动静提纲
人身一太极也.太极一阴阳也.诊法之分动静.犹太极之分阴阳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犹人身之动属乎阳.静属乎阴也.动以行言.静以止言.行有迟速.止有屈伸.犹太极之分两仪.两仪之分四象也.由是而刚柔得位.动静有常.论阴阳则无咎.论身体则无病矣.然而阴阳有偏胜之时.身体有违和之日.故圣人测阴阳于气候.验病症于形容.就行而言.则速为阳.迟为阴.行之速者.阳之阳.行之迟者.阳之阴.就止而言.则伸为阳.屈为阴.止之伸者.阴之阳.止之屈者.阴之阴.阴阳之要.有表里焉.有脏腑焉.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以寒热分之.则阳多热.阴多寒.以虚实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阳经之病.实则见其弃衣而走.虚则见其身重难行.阴经之病.实则见其坐而欲起.虚则见其卧而卷身.阳主乎动.行之速者.阳有余.行之迟者.阳不足.阴主乎静.止之伸者.阴有余.止之屈者.阴不足.欲动而不能动者.其病在阳.欲静而不能静者.其病在阴.乍静乍乱.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者.阴阳离散.时动时静.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者.血气调匀.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可谓知阴阳矣.

- 行止动静提纲《望诊遵经》
- 行针总要歌《中医词典》
- 行住坐卧篇《达摩洗髓易筋经》
- 行针总要歌《针灸大成》
- 杭菊糖茶《保健药膳》
- 行针指要歌《针灸聚英》
- 杭菊糖茶《食物疗法》
- 行针指要歌《针灸易学》
- 杭州汪《曹仁伯医案论》
- 行针指要歌《中医词典》
- 杭州钟徐若泉令亲姚名琨先生字来《曹仁伯医案论》
- 行针指要歌《针灸大成》
- 航空旅行医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行针血气六不同《类经》
- 颃颞《中医词典》
- 行针手法《中医刺灸》
- 颃颡《中医名词词典》
- 行针分寸歌《重楼玉钥》
- 蒿本《千金翼方》
- 行针分寸法歌《刺灸心法要诀》
- 蒿本《本草经解》
- 行针分寸法歌《医宗金鉴》
- 蒿菜《得配本草》
- 行针次第手法歌《刺灸心法要诀》
- 蒿雀《饮膳正要》
- 行针次第手法歌《医宗金鉴》
- 蒿雀《证类本草》
- 行针避忌歌《刺灸心法要诀》
- 蚝虫螫候《诸病源候论》
- 行针避忌歌《医宗金鉴》
- 蚝风《解围元薮》
《望诊遵经》
- 作者:汪宏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
- 叙
- 卷上
- 诊法常以平旦
- 望色常宜定静
- 明堂周身部位
- 明堂六部提纲
- 面貌分应脏腑
- 五官分应五脏
- 五色分应五脏
- 相气十法提纲
- 望法阴阳总纲
- 五色相应提纲
- 五色主病提纲
- 部色主病提纲
- 四时望法相参
- 四时气色主病
- 昼夜阴晴相参
- 五方望法相参
- 气质望法相参
- 老少望法相参
- 居养望法相参
- 变色望法相参
- 望色先知平人
- 色以润泽为本
- 五色交错合参
- 五色十法合参
- 五色六部合参
- 气色部位合参
- 气色门户合参
- 色病宜忌合参
- 气色声音合参
- 气色脉象合参
- 气色病症合参
- 推展望色大意
- 主病条目大意
- 青色主病条目
- 赤色主病条目
- 黄色主病条目
- 白色主病条目
- 黑色主病条目
- 主病条目附识
- 卷下
- 目分脏腑部位
- 眼目形容提纲
- 眼目气色提纲
- 睑色望法提纲
- 面目望法相参
- 眼目形容条目
- 眼目气色条目
- 望舌诊法提纲
- 诊舌形容条目
- 诊舌气色条目
- 诊舌苔垢条目
- 诊舌津液条目
- 诊口形容提纲
- 诊口形容条目
- 诊唇望法提纲
- 诊唇形容条目
- 诊唇气色条目
- 四白望法提纲
- 牙齿望法提纲
- 牙齿望法条目
- 诊鼻望法提纲
- 诊鼻形容条目
- 诊耳望法提纲
- 眼眉望法提纲
- 髭须望法提纲
- 发望法提纲
- 诊头望法提纲
- 面形分属五脏
- 面容分属五脏
- 诊腹望法提纲
- 诊背望法提纲
- 诊手望法提纲
- 诊足望法提纲
- 毫毛望法提纲
- 腠理望法提纲
- 尺肤望法提纲
- 诊皮望法提纲
- 诊肉望法提纲
- 络脉望法提纲
- 络脉主病提纲
- 诊筋望法提纲
- 诊骨望法提纲
- 爪甲望法提纲
- 诊乳望法提纲
- 脐府望法提纲
- 肾囊望法提纲
- 阴茎望法提纲
- 诊汗望法提纲
- 诊血望法提纲
- 诊痰望法提纲
- 大便望法提纲
- 诊溺望法提纲
- 月经诊法提纲
- 形体周身部位
- 身形望法提纲
- 身容望法提纲
- 形容望法大纲
- 行止动静提纲
- 诊坐望法提纲
- 诊卧望法提纲
- 身容四法提纲
- 意态望法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