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虚实(五)
肝
虚 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食,如人将捕,目暗黑花,筋挛节痛,爪枯青色。善恐。脉沉细而滑。
实 胁下痛,寒热,心下坚满,气逆,头晕,颈直背强筋急,目赤,颊肿,耳聋。善怒。脉浮大而数。
中风 左部浮弦;中寒,左关紧弦。胀水,恶血。胆主呕汁。肝主胀。
心
虚 心腹暴痛,心膈胀满,时唾清涎,多惊悲恍惚,少颜色。舌本强。脉浮虚。
实 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手心热,衄血。喜笑。脉洪实。
中风 中风本位浮洪。中寒本位洪紧。小肠胀水主宿食胀。忧思。
脾
虚 四肢不举,饮食不化,吞酸或不下食,食则呕吐,腹痛肠鸣,溏泄。脉沉细软弱。
实 心胸烦闷,口干身热,颊肿,体重腹胀寒饥,舌根肿,四肢怠堕,泄下利。脉紧急实。
中风 中风本位浮迟。中寒本位沉紧细。胀水。醉饱。胃主癖胀。
肺
虚 语嘶,用力棹颤,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咳喘鼻流清涕,恐怖耳聋。脉沉缓。
实 胸膈满,上气喘逆,咽中不利,鼻赤口张,饮食无度,痰粘,肩背痛。脉不上不下。
中风 中风本位浮涩短。中寒本位紧涩。胀水。大肠主宿食胀溏泄。
肾
虚 腰背切痛,不得俯仰,足腿酸,手足冷,呼吸少气,骨节痛,腹结痛,面黑,耳鸣,小便数。脉浮细而数。
实 舌燥咽干肿,心烦,胸膈时痛,喘嗽,小腹满,腰强痛,体重,骨节下热,小便黄,腹腰肿,盗汗,胀泄。
中风 中风本位浮滑。中寒本位沉紧而滑。冷湿,房劳,胀水。
膀胱
虚 面赤色无液,尿多寐中不觉,小腹气痛,攻冲腹胁。
实 小便不通,或涩,尿血,淋闭,茎中痛。脉沉濡滑。
六腑
虚 水谷不化,肠鸣泄利,吐逆,手足冷。
实 粪结,皮肤瘙痒,致厕艰难。

- 五脏虚实《丹溪手镜》
- 五脏形证虚实相乘《医学入门》
- 五脏虚实病刺《类经》
- 五脏相胜之邪论《幼科折衷》
-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幼科发挥》
- 五脏相胜轻重《小儿药证直诀》
- 五脏虚实寒热《张氏医通》
- 五脏相胜《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虚实寒热《专治麻痧初编》
- 五脏相关《中医词典》
- 五脏虚实所主论《幼科折衷》
- 五脏痫《幼科释谜》
- 五脏虚实外候《察病指南》
- 五脏痫《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虚实主病(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五脏痫《中医词典》
- 五脏要论《银海精微》
- 五脏五主论《内经博议》
- 五脏移寒《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五邪相乘《医经国小》
- 五脏移热《灵素节注类编》
- 五脏五味补泻《痰火点雪》
- 五脏遗精《中医词典》
- 五脏五色死生《类经》
- 五脏异藏虚实异病《类经》
- 五脏五六腑六释义《子午流注说难》
- 五脏应五行《医述》
- 五脏五六腑六《类经》
- 五脏俞穴《针灸易学》
- 五脏痿《黄帝内经太素》
- 五脏俞穴《针灸聚英》
《丹溪手镜》
- 作者:朱丹溪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81—1358年
- 序
- 序
- 医家源流
- 卷之上
- 评脉(一)
- 察视(二)
- 五脏(三)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 五脏虚实(五)
- 五脏绝死(六)
- 脉(七)
- 周身经穴(八)
- 伤寒(九)
- 六经(十)
- 时行疫疠(十一)
- 湿(十二)
- 寒热往来(十三)
- 恶寒(十四)
- 背恶寒(十五)
- 恶风(十六)
- 发热(十七)
- 潮热(十八)
- 烦热(十九)
- 汗后热(二十)
- 自汗(二十一)
- 盗汗(二十二)
- 头汗(二十三)
- 手足汗(二十四)
- 无汗(二十五)
- 头痛(二十六)
- 项强(二十七)
- 头眩(二十八)
- 胸满(二十九)原缺。
- 胁满(三十)原缺。
- 心下满(三十一)
- 腹满并痛(三十二)
- 小腹满(三十三)
- 虚烦(三十四)
- 烦躁(三十五)
- 懊(三十六)
- 不得眠卧(三十七)
- 喜眠(三十八)
- 舌上胎(三十九)
- 衄(四十)
- 哕(四十一)
- 咳(四十二)
- 喘(四十三)
- 吐呕(四十四)
- 悸(四十五)
- 渴(四十六)
- 振(四十七)
- 战栗(四十八)
- 四逆(厥附四十九)
- 郑声(五十)
- 短气(五十一)
- 摇头(五十二)
- 螈(五十三)
- 不仁(五十四)
- 直视(五十五)
- 郁冒(五十六)
- 动气(五十七)
- 自利(五十八)
- 筋惕(五十九)
- 热入血室(六十)
- 发黄(六十一)
- 狂(六十二)
- 霍乱(六十三)
- 蓄血(六十四)
- 劳复(六十五)
- 易(六十六)
- 目瞪(六十七)
- 发斑(六十八)
- 狐惑(六十九)
- 蛔厥(七十)
- 两感(七十一)
- 咽痛(七十二)
- 身痛(七十三)
-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 卷之中
- 伤寒方论(一)
-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 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
-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 利水道分阴阳
- 涤虚烦止燥渴
- 退寒热交争
- 润心肺咳逆
- 破除结硬而下血
- 收敛神气以镇惊
- 陷结胸痞气
- 泄水肿阴湿
- 断下利不止
- 除客噫无休
- 润经益血
- 撤热除黄
- 心烦不得眠
- 咽痛不能言
- 建中焦之邪
- 安蛔虫之厥
-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 恶寒(四)
- 热烦(附劳五)
- 疸(六)
- 疟(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麻木(十二)
- 痛风(十三)
- 破伤风(十四)
- 厉风(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风(十七)
- 中风(十八)
- 香港脚(十九)
- 历节风(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霍乱(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泻(二十六)
- 小便淋闭(二十七)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 头痛(三十)
- 目痛(三十一)
- 脑痛(三十二)
- 眉眶骨痛(三十三)
-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 眩晕(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 腹痛(三十七)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
- 肩背痛(三十九)
- 背胛节痛(四十)
- 腰胯肿痛(四十一)
- 胁痛(四十二)
- 身体痛(四十三)
- 痨瘵(四十四)
- 喉痹(四十五)
- 虾蟆瘟(四十六)
- 口甘苦(四十七)
- 舌(四十八)
- 目(四十九)
- 耳(五十)
- 鼻(五十一)
- 齿(五十二)
- 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