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二十五)
下利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
寸脉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数者自止。迟而滑者实也,可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
脉迟或肠鸣,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温。由风湿热也,轻则飧泄,重则下利脓血。
在表者,发之。表者,身热也。柴胡去参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积也。在上者,涌之,或痰气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
后重则宜下之,乃热物薮也,脉洪者是。又气不通,宜加槟榔、木香。
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大柴胡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身冷自汗,下无声,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
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有厥阴动利不止,脉沉细,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黄芩芍药汤 治泻利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痛甚加桂少许;下利脓血加归连五钱;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前证重者,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连归(半两) 热毒加大黄(一两) 芍药(二钱半) 腹痛加桂。
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是大势来,宜宣和也。
白术 芍药 甘草腹痛甚加黄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痒与下血加苍术地榆;心下痞加枳实。
凡痢疾腹痛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加朴;渴加茯苓。冬月减芍药一半,夏月加芩。见脓血在大便前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脓血在大便后者,制芩、归稍;脓血相杂下者,制大黄。腹不痛,白芍药半之。
身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
桃花汤 治冷利腹痛,下鱼脑白。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自汗。
半夏(一两) 附子(炮) 干姜(五钱) 良姜(三钱) 桂(三钱) 甘草为末,浆水煎,和滓服。
小续命汤 治风邪内缩。方见前。
椿皮丸 治酒积利、久利湿也。
小柴胡去参汤 治身热挟外感者。
保和丸 治食积利。
茯苓汤 治伤冷冻饮料水变成白利,腹痛减食。
茯苓 猪苓 泽泻(一钱) 川归 桂(五分) 苍术(五分) 甘草 芍药(二钱) 升麻 柴胡 黄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汤 治肠 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热毒也。
生地 熟地(五分) 甘草(生五分炙五分) 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 升麻(一钱)牡丹皮(五分) 苍术 秦艽 桂 当归 陈皮(三钱) 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谓之湿毒下血,加羌活 独活 防风 葛根 槐花(各三钱)
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内寒明矣。
升麻 芍药(钱半) 川归 黄 甘草(一钱) 葛根 柴胡 牡丹皮 肉桂 半夏 干姜 益智(一钱五分)
噤口利 谓下利而呕、不纳食,是谓噤口,痢止口不纳,食下便又不利。
又缩砂蜜调抹口上,呕不纳食谓之噤口。
又人参、黄连浓煎细呷之。
凡利下外有滞下、疳利、劳瘵利、湿食疮利。
血利则有瘀血、血枯、肺痿、风。
不治证
脉浮大者死,及数者死。
身热脉数者死。
肠 下白沫,脉浮者死。如屋漏色者死。尘腐色者死。如鱼脑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血热者死。

- 下利《丹溪手镜》
- 下利《伤寒六书》
- 下利《脉因证治》
- 下利《伤寒六书》
- 下利《伤寒指掌》
- 下利《松峰说疫》
- 下利《伤寒指掌》
- 下利《伤寒大白》
- 下利(产后)《金匮悬解》
- 下利《医学心悟》
- 下利(述古)《伤寒指掌》
- 下利《医学纲目》
- 下利(新法)《伤寒指掌》
- 下利《中医词典》
- 下利八《金匮悬解》
- 下利《伤寒说意》
- 下利二《金匮悬解》
- 下棱骨《中医词典》
- 下利二十《金匮悬解》
- 下昆仑《中医词典》
- 下利二十二《金匮悬解》
- 下魁《手穴手纹诊治》
- 下利二十三《金匮悬解》
- 下颏脱落《奇效简便良方》
- 下利二十四《金匮悬解》
- 下颏脱落《中医词典》
- 下利二十五《金匮悬解》
- 下厥上冒《中医词典》
- 下利二十一《金匮悬解》
- 下厥上冒《中医名词词典》
- 下利烦渴证十六 少阴十七《伤寒悬解》
《丹溪手镜》
- 作者:朱丹溪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81—1358年
- 序
- 序
- 医家源流
- 卷之上
- 评脉(一)
- 察视(二)
- 五脏(三)
- 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四)
- 五脏虚实(五)
- 五脏绝死(六)
- 脉(七)
- 周身经穴(八)
- 伤寒(九)
- 六经(十)
- 时行疫疠(十一)
- 湿(十二)
- 寒热往来(十三)
- 恶寒(十四)
- 背恶寒(十五)
- 恶风(十六)
- 发热(十七)
- 潮热(十八)
- 烦热(十九)
- 汗后热(二十)
- 自汗(二十一)
- 盗汗(二十二)
- 头汗(二十三)
- 手足汗(二十四)
- 无汗(二十五)
- 头痛(二十六)
- 项强(二十七)
- 头眩(二十八)
- 胸满(二十九)原缺。
- 胁满(三十)原缺。
- 心下满(三十一)
- 腹满并痛(三十二)
- 小腹满(三十三)
- 虚烦(三十四)
- 烦躁(三十五)
- 懊(三十六)
- 不得眠卧(三十七)
- 喜眠(三十八)
- 舌上胎(三十九)
- 衄(四十)
- 哕(四十一)
- 咳(四十二)
- 喘(四十三)
- 吐呕(四十四)
- 悸(四十五)
- 渴(四十六)
- 振(四十七)
- 战栗(四十八)
- 四逆(厥附四十九)
- 郑声(五十)
- 短气(五十一)
- 摇头(五十二)
- 螈(五十三)
- 不仁(五十四)
- 直视(五十五)
- 郁冒(五十六)
- 动气(五十七)
- 自利(五十八)
- 筋惕(五十九)
- 热入血室(六十)
- 发黄(六十一)
- 狂(六十二)
- 霍乱(六十三)
- 蓄血(六十四)
- 劳复(六十五)
- 易(六十六)
- 目瞪(六十七)
- 发斑(六十八)
- 狐惑(六十九)
- 蛔厥(七十)
- 两感(七十一)
- 咽痛(七十二)
- 身痛(七十三)
-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 卷之中
- 伤寒方论(一)
-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 辛甘发散为阳
- 酸苦涌泄为阴
-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 利水道分阴阳
- 涤虚烦止燥渴
- 退寒热交争
- 润心肺咳逆
- 破除结硬而下血
- 收敛神气以镇惊
- 陷结胸痞气
- 泄水肿阴湿
- 断下利不止
- 除客噫无休
- 润经益血
- 撤热除黄
- 心烦不得眠
- 咽痛不能言
- 建中焦之邪
- 安蛔虫之厥
-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 恶寒(四)
- 热烦(附劳五)
- 疸(六)
- 疟(七)
- 中暑(八)
- 厥(九)
- 痿(十)
- 痹(十一)
- 麻木(十二)
- 痛风(十三)
- 破伤风(十四)
- 厉风(十五)
- 冷丹(十六)
- 肺风(十七)
- 中风(十八)
- 香港脚(十九)
- 历节风(二十)
- 吐衄(二十一)
- 下血(二十二)
- 溺血(二十三)
- 霍乱(二十四)
- 下利(二十五)
- 泄泻(二十六)
- 小便淋闭(二十七)
- 小便不禁(二十八)
- 结燥便闭(肾脏风附二十九)
- 头痛(三十)
- 目痛(三十一)
- 脑痛(三十二)
- 眉眶骨痛(三十三)
-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 眩晕(三十五)
- 心腹痛(三十六)
- 腹痛(三十七)
- 腰痛(腰软附三十八)
- 肩背痛(三十九)
- 背胛节痛(四十)
- 腰胯肿痛(四十一)
- 胁痛(四十二)
- 身体痛(四十三)
- 痨瘵(四十四)
- 喉痹(四十五)
- 虾蟆瘟(四十六)
- 口甘苦(四十七)
- 舌(四十八)
- 目(四十九)
- 耳(五十)
- 鼻(五十一)
- 齿(五十二)
- 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