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序
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芳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芳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后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 皇甫序《针灸甲乙经》
- 皇甫坦《中医词典》
- 皇甫中《中医词典》
- 皇甫嵩《中医词典》
- 皇明《古今医统大全》
- 皇甫谧《中医词典》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类证治裁》
- 肓之原《中医词典》
- 黄《雷公炮炙论》
- 肓之原《中医名词词典》
- 黄《本草经集注》
- 肓俞《针灸学》
- 黄《新修本草》
- 肓俞《中医词典》
- 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肓俞《针灸大成》
- 黄《汤液本草》
- 肓募《中医词典》
- 黄《本草备要》
- 肓膜《中医词典》
- 黄《本草易读》
- 肓膜《中医名词词典》
- 黄《医学纲目》
- 肓门《针灸学》
- 黄《冯氏锦囊秘录》
- 肓门《中医词典》
- 黄《医学入门》
- 肓门《针灸大成》
- 黄《证类本草》
- 肓《中医词典》
- 黄《顾松园医镜》
《针灸甲乙经》
- 林序
- 皇甫序
- 序例
- 卷一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五脏变第二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五脏六腑官第四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十二原第六
- 十二经水第七
- 四海第八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 营气第十
- 营卫三焦第十一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津液五别第十三
- 奇邪血络第十四
- 五色第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卷二
- 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阴阳大论第七
-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 卷十
- 卷十一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