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黄帝问曰∶夫九针少则无内,大则无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余愿浑求为一可乎?岐伯对曰∶夫唯道焉,非道何可大小浅深离合为一乎哉。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曰∶持针纵舍奈何?曰∶必先明知十二经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察其本末上下,有热者病常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热、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五色,以知寒热痹痛。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持骨,右手循之,无与肉裹。泻欲端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气不得淫 ,真气以居。曰∶捍皮开腠理奈何?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也。

- 针道外揣纵舍《针灸甲乙经》
- 针道《针灸甲乙经》
- 针道源流《针灸大成》
- 针道《中医词典》
- 针道终始《针灸甲乙经》
-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中医刺灸》
- 针道自然逆顺《针灸甲乙经》
-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中医刺灸》
- 针法《中医词典》
- 针刺误伤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针法《外科证治全书》
- 针刺手法的轻重《中医刺灸》
- 针法《厘正按摩要术》
- 针刺手法《中医词典》
- 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医经国小》
- 针刺深度《中医词典》
- 针法(针刺、刺法)《中医名词词典》
- 针刺浅深《针灸素难要旨》
- 针法歌《针灸大成》
- 针刺篇《古今医统大全》
- 针法合于四时《中医刺灸》
- 针刺麻醉(针麻)《中医名词词典》
-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中医刺灸》
- 针刺麻醉《中医词典》
- 针法门《卫生宝鉴》
- 针刺救急十法《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针法秘传《金针秘传》
- 针刺角度《中医词典》
- 针法主治歌《重楼玉钥》
- 针刺减肥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针法总论《外科理例》
《针灸甲乙经》
- 林序
- 皇甫序
- 序例
- 卷一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五脏变第二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五脏六腑官第四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十二原第六
- 十二经水第七
- 四海第八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 营气第十
- 营卫三焦第十一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津液五别第十三
- 奇邪血络第十四
- 五色第十五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卷二
- 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阴阳大论第七
-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 卷十
- 卷十一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