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治法
天师曰∶形治者,四肢头面有形可据而治之也。如见其目痛则治目,见其头痛则治头,见其手痛则治手,见其脚痛则治脚也。其病见之形象,何必求之于无形,此形治之宜审也。审何经之病,用何经之药,自然效应。如手之麻木,乃气虚而风湿中之。必须用手经之药引入手中,而去风去湿之药始能有效,否则,亦甚无益。倘舍外形之可据,而求内象之无端。无怪其不相入也。方用白术五钱,防风五分,黄五钱,人参二钱,陈皮五分,甘草一钱,桂枝五分,水煎服。(〔批〕逐风汤。)方中黄 、人参、白术,俱补气去湿之药,防风乃去风之品,然必得桂枝,始能入于手经也。经络既清,自然奏功。举一而可类推,愿人审诸。
张公曰∶天师太略,予补一二可也。脚痛之症最多,而最难治。盖脚乃人身之下流,水湿之气一犯,则停蓄不肯去,须提其气,而水湿之气始可散也。今人动以五苓散治湿,亦是正经,然终不能上升而尽去其湿也。予今立一方,可以通治湿气之侵脚者。方用人参,白术各三钱,黄 一两,防风一钱,肉桂一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陈皮五分,柴胡一钱,白芍五钱,半夏二钱,水煎服。(〔批〕升气去湿汤。)此方乃去湿之神剂。防风用于黄 之中,已足提气而去湿,又助之柴胡以舒气,则气更升腾,气升则水亦随之而入于脾矣。方中又有白术、芡实、薏仁,俱是去水去湿之圣药。有不奏功如响者乎。凡有湿病,幸以此方治之。
目之红肿也,乃风火入于肝胆之中。湿气不散,合而成之也。初起之时,即用舒肝舒胆之药,而加之去湿散火之品,自然手到功成。无如人止知散邪,而不知合治之法,所以壅结而不能速效,少不慎疾,或解郁于房闱,或留情于声色,或冒触于风寒,遂变成烂眼流泪之症,甚则 肉扳睛有之。吾今定一方,即于初起之三五日内、连服二剂,即便立愈。方用柴胡三钱,白芍三钱,白蒺藜三钱,甘菊花二钱,半夏三钱,白术五钱,荆芥一钱,甘草一钱,草决明一钱,水煎服。(〔批〕清目散。)一剂轻,二剂愈。有热者,加栀子三钱,无热者不必加入。此方之妙在火、风、湿同治,而又佐之治目之品,所以药入口而目即愈也。其余有形之治,可以类推。

- 形治法《石室秘录》
- 形志苦乐病治不同《类经》
- 醒风汤《是斋百一选方》
- 形症逆顺务在先明《外科精要》
- 醒后头虚晕发热方《普济本事方》
- 形证相反歌《脉诀乳海》
- 醒脾《中医名词词典》
- 形证脉候《养老奉亲书》
- 醒脾《中医词典》
- 形证脉候《古今医统大全》
- 醒脾散《仁术便览》
- 形诊《诊家正眼》
- 醒脾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形脏《中医词典》
- 醒脾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形脏《中医名词词典》
- 醒脾丸《扁鹊心书》
- 形隐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醒脾丸《普济本事方》
- 形肖天地论(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醒世篇《中医之钥》
- 形体周身部位《望诊遵经》
- 醒消丸《外科全生集》
- 形体论《温病条辨》
- 醒消丸《外科传薪集》
- 形体结聚《医学摘粹》
- 兴奋-收缩偶联障碍-Ca[SB]2+[/SB]的运转失常《病理生理学》
- 形体结聚《四圣心源》
- 兴奋性和兴奋含义及其变迁《生理学》
- 形体官窍《中医基础理论》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生理学》
《石室秘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卷一(礼集)
- 卷二(乐集)
- 卷三(射集)
- 王治法
- 霸治法
- 倒治法
- 缚治法
- 肥治法
- 瘦治法
- 摩治法
- 浴治法
- 达治法
- 发治法
- 夺治法
- 深治法
- 浅治法
- 长治法
- 短治法
- 日治法
- 夜治法
- 气治法
- 血治法
- 脏治法
- 腑治法
- 常治法
- 变治法
- 初治法
- 终治法
- 专治法
- 分治法
- 同治法
- 异治法
- 劳治法
- 逸治法
- 吸治法
- 引治法
- 单治法
- 双治法
- 立治法
- 卧治法
- 饥治法
- 饱治法
- 卷四(御集)
- 富治法
- 贫治法
- 产前治法
- 产后治法
- 老治法
- 少治法
- 东南治法
- 西北治法
- 皮毛治法
- 肌肤治法
- 筋脉治法
- 温治法
- 清治法
- 收治法
- 散治法
- 软治法
- 坚治法
- 抑治法
- 扬治法
- 痰治法
- 火治法
- 静治法
- 动治法
- 春夏治法
- 秋冬治法
- 奇治法
- 平治法
- 奇治法
- 偶治法
- 形治法
- 气治法
- 暗治法
- 明治法
- 卷五(书集)
- 久治法
- 暂治法
- 远治法
- 近治法
- 轻治法
- 重治法
- 瘟疫治法
- 瘴疠治法
- 得治法
- 失治法
- 意治法
- 神治法
- 伤寒相舌秘法
- 岐天师儿科治法
- 诸真人传授儿科
- 张真人传痘疹门
- 钱真人传痘疮神方
- 岐天师传治回毒方
- 岐天师又传治回毒岁久不愈方
- 岐真人传儿科秘法
- 长沙张真人传治小儿感冒风寒方
- 儿科
- 卷六(数集)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