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
一名皂角.宣、通窍搜风.
辛咸而温.有小毒.入肺、大肠.兼入肝经.性极尖利.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醒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掐人中、用皂荚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为肺气已绝、死、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荚末一两、白矾五钱、每用一钱、温水调灌、或加藜芦、麝少许、鹅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药治、年老气虚者忌用.)服之则除湿去垢.(最去油腻、刮人肠胃.)宣壅导滞.(取中段、汤泡服、治老人风秘.)消痰破坚.杀虫下胎.治风湿风癞.痰喘肿满.坚症囊结.(厥阴肝脉络阴器、寒客肝经、则为囊结.)涂之则散肿消毒.煎膏贴辟瘟疫湿气.济急颇有神效.稍涉虚者.切勿轻与.孕妇忌之.
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枯燥.一种肥浓多脂者良.去皮子弦.或蜜炙、酥炙.绞汁烧灰.
柏实为使.恶麦冬.畏人参、苦参.(性能消铁、不结荚者、凿树一孔、入铁封之、则结荚矣故此木不能烧爨.)子、去皮水浸软.煮糖渍食之.治大肠燥结.(汪机曰∶其性得湿则滑、时珍曰∶亦辛以润之之义、非得湿则滑也.)瘰 恶疮.(卒病头痛、皂荚末吹鼻取嚏、 不通、皂荚末吹之.)

- 皂荚《本草从新》
- 皂荚《本经逢原》
- 皂荚《本草崇原》
- 皂荚《本草新编》
- 皂荚《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皂荚《顾松园医镜》
- 皂荚《名医别录》
- 皂荚《证类本草》
- 皂荚《本草择要纲目》
- 皂荚《医学入门》
- 皂荚《药征续编》
- 皂荚《本草蒙筌》
- 皂荚《本草乘雅半偈》
- 皂荚《汤液本草》
- 皂荚《本草图经》
- 皂荚《本草衍义》
- 皂荚(牙皂)《中药学》
- 皂荚《新修本草》
- 皂荚、皂荚子《本草思辨录》
- 皂荚《本草经集注》
- 皂荚刺《本草从新》
- 皂荚《长沙药解》
- 皂荚刺《药鉴》
- 皂荚《药笼小品》
- 皂荚菌《滇南本草》
- 皂荚《千金翼方》
- 皂荚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皂荚《雷公炮炙论》
- 皂荚丸《金匮悬解》
- 皂荚《本草纲目》
- 皂荚丸《备急千金要方》
《本草从新》
- 原序
- 本草从新凡例
- 药性总义
- 卷一草部
- 山草类
- 卷二草部
- 卷三草部
- 卷四草部
- 卷五草部
- 卷六草部
- 卷七木部
- 卷八木部
- 卷九木部
- 卷十果部
- 卷十一菜部
- 卷十二谷部
- 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卷十三金石部
- 卷十四水部
- 卷十五火土部
- 卷十六禽兽部
- 卷十七虫鱼鳞介部
- 卷十八人部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