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取二升半,分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
【集注】喻昌曰∶仲景治伤寒热邪痞聚心下,而挟阳虚阴盛之证,用附子泻心汤之法矣。其杂证胁下偏痛发热为阳,其脉弦紧为阴;是则知阳中阴邪上逆也,复立此温药下之一法。然仲景谆谆传心,后世领略者鲜。《金匮》又别出一条云∶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数脉弦者,当下其寒;脉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读者罔识其旨,讵知皆以温药下之之法耶!其曰当下其寒,谓阳中有阴实之邪可下,其金针不跃跃乎?
张璐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是以备急等法所由设也。然此仅可治寒实之结,设其人禀质素虚,虽有实邪固结,敢用刚猛峻剂攻击之乎?故仲景又立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法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并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 大黄附子汤《删补名医方论》
- 大黄附子汤《医宗金鉴》
- 大黄附子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黄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附子汤方《医宗金鉴》
- 大黄附子汤《金匮悬解》
- 大黄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 大黄附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 大黄蜂子《千金翼方》
-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黄虫丸《何氏虚劳心传》
- 大黄甘草汤《金匮悬解》
- 大黄虫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黄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虫丸《医方考》
- 大黄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黄虫丸《医方考》
- 大黄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大黄虫丸《删补名医方论》
- 大黄甘草饮子《医方考》
- 大黄茶《茶饮保健》
- 大黄甘遂阿胶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黄□虫圆方《医宗金鉴》
- 大黄甘遂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虫丸《医宗金鉴》
- 大黄甘遂汤《金匮悬解》
- 大黄(庶/虫)虫丸《金匮悬解》
- 大黄甘遂汤《妇人大全良方》
- 大黄(将军)《证类本草》
- 大黄甘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正文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续命汤
- 三生饮
- 稀涎千缗汤
- 秦艽升麻汤
- 防风黄汤
- 玉屏风散
- 黄五物汤
- 羌活愈风汤
- 清热化痰汤
- 防风通圣散
- 九味羌活汤
- 活人败毒散
- 柴葛解肌汤
- 升麻葛根汤
- 参苏饮
- 藿香正气散
- 神术汤
- 麻黄加术汤
- 桂枝附子汤
- 栝蒌桂枝汤
- 水解散
- 二圣救苦丹
- 天水散
- 香蒂饮
- 卷(四)
- 黄连解毒汤
- 三黄汤
- 二黄汤
- 三黄石青汤
- 凉膈散
- 竹叶黄汤
- 清胃散
- 导赤散
- 五淋散
- 八正散
- 逍遥散
- 龙胆泻肝汤
- 左金丸
- 泻青丸
- 当归龙荟丸
- 越婢加半夏汤
- 小青龙加石青汤
- 清燥救肺汤
- 麦门冬汤
- 人参清肺汤
- 人参定喘汤
- 人参泻肺汤
- 泻白散
- 阿胶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小半夏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外台》茯苓饮
- 卷(五)
- 卷(六)
- 桂枝汤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葛根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二麻黄一汤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越婢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桂枝加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加芍药汤方
- 桂枝加大黄汤方
- 小建中汤
- 炙甘草汤
- 枝枝人参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苓汤
- 五苓散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 十枣汤
- 卷(七)
- 大承气汤
- 小承气汤
- 谓胃承气汤
- 更衣丸
- 麻仁丸
- 桃仁承气汤
- 抵当汤并丸
- 栀子豉汤
- 瓜蒂散
- 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丸
- 三物白散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
- 附子泻心汤
- 甘草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栀子柏皮汤
- 茵陈蒿汤
-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