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伏寒触发与伤寒时温脉证并病机异同

《伤寒补例》书籍目录

久寒下伏.有因新感风寒而触发.有因春月时阳上升而触发.有因饮食劳倦而触发.新感触发.外证与伤寒相似.而不同者.上焦伤寒.恶寒发热.遍身筋络.拘急疼痛.而头项为甚.脉象沉紧而数.呼吸稍促.而不甚粗.常欲仰卧.展布四体.伏寒虽已发热.心常凛凛畏寒.筋骨诸节. 胀痛.而两髀以下.膝胫为甚.脉象浮弦而大.重按反小.起伏应指战栗.呼吸喘粗.身热足冷.胸虽烦躁.而两足常欲蜷曲.不能伸展.时阳与饮食劳倦触发.外证与冬温春温相似.而不同者.时温.大热气粗.久抚肌里灼手.脉象洪缓而数.来疾去迟.舌苔满黄.渴欲冷冻饮料.时时欲呕.筋骨微胀而不痛.神识不清.不待胸满.即不思食.伏寒微热.动即气喘.寒热往来.久抚肌里不热.或反冷如冰.脉象洪缓而迟.其来不盛.而去甚疾.沉候与尺后反紧.舌苔前黄后白.表黄里白.渴不欲饮.或欲热饮.少腹气冲.暴大呕吐.筋骨疼胀.神识清明.食稍减而易饥.以上皆初起见证也.血气尚未浊乱.邪正尚未混淆.是伤寒温病.与伏寒之最要关头.入手辨症不差.施治不误.刻期可已.过此失治.变证蜂涌.高下相引.表里相攻.斑疹隐见.而痰嗽频仍.口烂龈蚀.而脐痛腹泻.寒热之真假难明.虚实之浅深莫辨.心慌手乱.顾此失彼.鲜不败者.旧说辨伤寒温病有曰.温病从里.伤寒从表.又曰.温病分三焦.伤寒分六经.予更续之曰.伤寒重证.自下而上.温病重证.自上而下.伤寒死证.自上而下.温病死证.自下而上.伤寒在下而不上.轻证也.在上而不下.轻之轻也.温病在上而不下.轻证也.在下而不上.轻重之间.未可知也.夫温病发于伏气者.由口鼻吸受.伏于膈上膜原.侵淫三焦血分.其即病者.亦由口鼻散布肺胃.消灼津液.血分浊恶也.伤寒发于伏气者.由足胫浸受.伏于筋络骨节.侵淫肌膜气分.其即病者.乃由腠理布于上焦.闭遏阳气气分搏激也.伤寒伏气变为温病者.非寒能化温也.其人本体气血多热.寒伏于下.阳气不得下通.三焦菀热.日积月盛.及至发病.只见三焦热证.不见下焦寒象.且有清利上热.自能借逐下寒者.故虽有髀胫 胀痛诸证.前人往往皆强属于温.而不敢议其为寒也.若下寒太盛.上热不及借逐者.当俟热势半减后.加药分治之.须得内经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之义.否则温去寒存.上呕下利.中焦隔塞.有合偏死下虚人之说矣.其实非下虚也.乃下寒而失治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补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补例》书籍目录
  1. 伏寒触发与伤寒时温脉证并病机异同《伤寒补例》
  2. 伏鼓《中医词典》
  3. 伏寒喉痹《中医词典》
  4. 伏毒梅疮《医门补要》
  5. 伏寒喉痈《中医词典》
  6. 伏虫病《中医词典》
  7. 伏寒喉痈《喉科指掌》
  8. 伏冲之脉《中医词典》
  9. 伏寒乳蛾《中医词典》
  10. 伏冲解《研经言》
  11. 伏寒乳蛾《喉科指掌》
  12. 伏冲《中医名词词典》
  13. 伏虎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 伏白《中医词典》
  15. 伏火二气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 伏(阴)《濒湖脉学》
  17. 伏鸡子根《证类本草》
  18. 《三指禅》
  19. 伏瘕《中医词典》
  20. 《脉确》
  21. 伏瘕《儒门事亲》
  22. 《中医词典》
  23. 伏瘕《金匮翼》
  24.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生平简介《医学心理学》
  25. 伏瘕(虙瘕)《中医名词词典》
  26. 敷熨法《古今医统大全》
  27. 伏惊《儒门事亲》
  28. 敷药方《外科传薪集》
  29. 伏连《中医词典》
  30. 敷药方《冯氏锦囊秘录》
  31. 伏连方五首《外台秘要》

《伤寒补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