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感有三

《伤寒补例》书籍目录

两感有三.有阴阳两感.有脏腑两感.有寒温两感.阴阳两感者阴阳两经.并感于寒毒也.素问灵枢所说两感.并是此义.此有故.寒先伏于下焦.新寒复中于上焦.上下两邪相引.故邪由阴道而上冲.新邪由阳道而内入.亦有同时并感者.必由薄衣露处.及冒寒远行.劳力汗出.邪气乘虚而入.此时邪气.直是漫天盖地而来.何暇辗转传经.由浅渐进.又何暇阴阳匀配.范我驰驱哉.故太阳少阴两病.未必不兼见阳明太阴证.阳明太阴两病.未必不兼见少阳厥阴证.然邪气究须有从入之先道.细审机括.亦自有孰正孰兼孰重孰轻之辨.脏腑两感者.外经与脏腑.同感于寒毒.非传腑传脏之谓也.此或由饮食伤于肠胃.或由呼吸入于膻中.故小儿当风饮食.当风啼哭.极宜慎之.外既感受风寒.而又内寒上冲于肺下侵于肾.于是恶寒发热.筋骨强痛之中.又有咳嗽呕吐泻泄腹痛之苦.仲景先救其里.后攻其表.是缓治也.急者温中发表并用.风扰于中.其势极恶.霍乱转筋.非桂不足以制之.寒温两感者.寒温两毒相伏.非伤寒化温.温病转寒之谓也.外邪所伤谓之毒.内气所化.不得谓之毒.即不得谓之两感伤寒有初起即见寒死证.无初起即见热死证.其有热死者.日久失治也.否则先有温邪内伏也.温病有初起即见热死证.无初起即见寒死证.其有寒死者.日久失治也.否则先有寒邪下伏也.常有秋月久晴燥邪由呼吸伏于膻中.霜降以后.天气乍寒.腠理开豁.邪气乘之.其证寒热强痛.而初起即神识昏迷.谵语气粗.口渴索水.又有夏月伏暑.为秋凉所遏.不得发越.入冬感寒而发病者.其证胸中烦热.如破皮状两足如冰入夜转热如焚.烦躁不能安眠.此暑毒在血之故.又有冬月寒伏下焦.入春感于风温而发病者.其证初起上见喘粗.声如瓮中.渐见面目 肿.神识昏迷反胃干呕也.大法先治其温.后治其寒.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诸治法不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补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补例》书籍目录
  1. 两感有三《伤寒补例》
  2. 两感温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 两感证《伤寒九十论》
  4. 两感伤寒误治论(与琐言同)《伤寒六书》
  5. 两感证《灵素节注类编》
  6. 两感伤寒《轩岐救正论》
  7. 两感证《伤寒总病论》
  8. 两感伤寒《伤寒捷诀》
  9. 两感证论并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 两感伤寒《中医词典》
  11. 两感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2. 两感论《伤寒括要》
  13. 两感症《冯氏锦囊秘录》
  14. 两感论《古今医彻》
  15. 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分析《医学统计学》
  16. 两感《伤寒心法要诀》
  17. 两个率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18. 两感《丹溪手镜》
  19. 两个率的比较《医学统计学》
  20. 两感《医学心悟》
  21. 两个样本率差异的意义检验《预防医学》
  22. 两感《类经》
  23. 两寒相感《中医词典》
  24. 两感《医述》
  25. 两火《中医词典》
  26. 两感《医宗金鉴》
  27. 两间《中医词典》
  28. 两感《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9. 两睑赤烂《中医词典》
  30. 两感《景岳全书》
  31. 两睑粘睛《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