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散寒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书籍目录

痞满:先生对食入不化,得嗳则畅的痞满证,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的启示,以及《张氏医通·腹满》所云:“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以脾胃虚寒立论,注意湿滞,选用附子干姜荜茇、吴萸之属以温中散寒,二陈汤化湿。如”张,女,早食,暮亦不能消,得噫与呕,即见舒畅,古人所称之胃寒,此症最吻合。炮附块、荜茇、淡干姜橘皮赤石脂(包)、淡吴萸姜半夏肉桂末、云茯苓姜汁”。

本案例未明言所患何病,但在精炼的按语中已指出,早食,至暮仍不能消化,得噫气与呕吐则畅,其痞满证已跃然纸上。《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据此,先生重用温中之品,默消阳明遏伏之寒,重振太阴运化之能。

吐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以后完素亦主热,东垣却主寒,各执一词。朱丹溪在其《丹溪心法·吞酸》篇云:“素问言热,言其本也;东垣言寒,言其末也。”此说从实际中来,是属公允之论。《证治汇补·吞酸》篇也较详细地指出:“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此乃李中梓氏从病理机制上作的进一步说明。先生治吐酸,就总体而言,仍以寒热虚实辨证为纲,并衷中参西地指出,有肝气犯胃、胃寒、胃溃疡诸型,同时各指出其治法及方药。如”徐,男,胃酸过多之原因甚繁,因拂逆而起者属于神经性,古人所谓肝气犯胃;受寒而起者属于消化不良,古人称谓胃寒。胃溃疡亦有胃酸过多,其溃疡即因胃酸过多而起者。他则胃分泌不正常,则因胃之实质变化。凡胃酸过多,对症疗法多用钙剂中和之。原因疗法:消化不良者如吴茱萸汤,肝气拂逆者如逍遥散一贯煎;胃溃疡者当保护胃粘膜,如吸着剂旋覆代赭汤独圣散滑石。亦有胃酸不足亦能吞酸者,以上诸法皆无效,受寒则泛泛有酸意而大便溏、腹痛,不受寒则否,所谓一时性之胃酸过多。炮附片、淡吴萸、沉香曲延胡索公丁香肉桂末(分二次吞)、炮姜炭、益智仁、荜茇、生艾叶”。

吐酸兼见白沫及气候转寒,妇女经期发作频繁者,先生从胃寒论治,方用附子配吴萸、干姜、荜茇、半夏等以温中祛寒化饮。如”吴,女,吐酸而兼有白沫者,多属消化不良之胃酸缺乏;如果气候转变,经期以内,其发益频,亦是神经之过敏。此二者各作古人之胃寒论治。淡吴萸、炮附块、旋覆花、干姜、荜茇、姜半夏、云苓、延胡索”。

“受寒则泛酸”,而无其它不适者,先生称为消化不良,属胃寒,法宗温中化饮,主药与上案吴女相似,如”朱,男,受寒则泛酸,但进酸物质,并不增加其酸,胃部亦不嘈杂,然则其酸是消化不良而来。炮附块、荜茇、川椒目、橘青皮、肉桂末、吴萸、姜半夏、云苓、薤白头”。

如在吞酸的同时,又见纳食后胀满,”脘与腹汩汩有声”者,亦从消化不良论治,方药除用附子配吴萸、半夏等温中化饮外,复加莪术槟榔破气消积,莱菔子沉香曲、台乌药以消食行气。如”王,男,主症在胃,进食无论量之多寡皆胀,自觉脘与腹汩汩有声,其外观并不胀满。此非水而是气。征之时吞酸而不吐不痛,关键在消化不良。炮附块、姜半夏、蓬莪术、海南片、生莱菔子(研)、淡吴萸、川椒目沉香曲、台乌药、上肉桂末(分二次吞下)”。原编者之按语:先生认为吞酸而不见嘈杂、胃脘疼痛者,为胃无火象。治用辛辣健胃方剂,确有良效。这种方剂可以促进胃与十二指肠分泌消化液,也就是前人所谓”温胃”、”醒胃”的方法。但若为时已久,则应该用益气健脾和胃法,如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较为适宜。

上述各吐酸案均用附子,这是局限于本文选择的案例均用附子治吐酸的缘由,其实先生治吐酸同样是辨证论治的,如赵君”溃疡性之胃酸过多”,则取清法,药用黄柏柿饼霜;又如吴君”其酸多作于食后二小时许,略进饮食可以缓解”者,予消补兼施法,方用枳术丸党参;解君”吐酸每发于冬令”者,用黄芪建中汤,此又属补法范畴。而这些案例,又都未用附子。于此可见,胃寒之吐酸,才是附子用武之地。

用附子治疗吐酸与泄泻,在《章次公医案》中,均占较多的篇幅。吐酸除上述4例外,先生还以纳食前后、酸水有与无的变化等,判别胃寒的虚与实的诊断。如”周,男,天寒则泛吐酸水,而脘中隐痛。进食后,其酸益甚。胃寒也。炮附块、炮姜炭、川椒目薤白头、姜半夏、毕澄茄、淡吴萸、北细辛赤石脂(分二次服)、橘皮”。此案之症状为实寒,故用附子配炮姜、椒目、毕澄茄、淡吴萸以温散寒邪。而如”王,男,饱食后,其酸能止,以胃酸过剩。过剩之原因甚繁。此方用温胃而不刺激者。炮附块、荜茇、淮山药陈皮、云苓、生艾叶旋覆花沉香曲、潞党参柿蒂五磨饮(分三次吞)”。此案之症状为虚寒,故用附子配党参山药以温补中州。先生治疗时分而治之,故收桴鼓之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书籍目录
  1. 温中散寒《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2. 温中散《妇人大全良方》
  3. 温中生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4. 温中祛寒《中医词典》
  5. 温中汤《备急千金要方》
  6. 温中良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温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 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温中汤《是斋百一选方》
  10. 温中化痰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 温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 温中和中类《景岳全书》
  13. 温中丸《小儿药证直诀》
  14. 温中当归汤《备急千金要方》
  15. 温中益气治验《卫生宝鉴》
  16. 温中大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 温注候《诸病源候论》
  18. 温中《本草求真》
  19. 温壮《幼幼新书》
  20. 温治法《石室秘录》
  21. 温壮《证治准绳·幼科》
  22. 温症脉候《类证治裁》
  23. 温壮候《诸病源候论》
  24. 温症脉案《类证治裁》
  25. 温壮热《幼科推拿秘书》
  26. 温症论治《类证治裁》
  27. 榲柏《本草纲目》
  28. 温证论治《吴医汇讲》
  29. 《中医词典》
  30. 温证《医学摘粹》
  31. 瘟□疹痧《医宗金鉴》

《章次公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