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伤
灼伤是工业生产、战争和日常生活常见的损伤,它包括高温(火焰、沸水、蒸气、热油、灼热金属)、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电流(高压电)及放射线(X射线、γ射线)等引起的机体组织灼伤。
【现场急救】
热烧伤 迅速离开致伤现场,衣服着火者,应立即卧倒,在地上慢慢打滚或用水、大衣或雨衣等灭火,或立即将着火衣服脱去。切勿直立奔跑、呼喊以免助长燃烧引起呼吸道烧伤,也不要用双手扑火。
沸水、蒸气烫伤 立即剪开衣袖、裤袜,然后将湿衣服、裤袜脱去,肢体可浸于冷水中以减轻疼痛,创面包扎。
化学烧伤 强酸烧伤立即用大量清水或3%~5%碳酸氢钠液冲洗创面;强碱烧伤用大量清水或1%~2%醋酸冲洗创面;生石灰烧伤应先去净石灰粉粒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磷烧伤最好浸泡在流水中冲洗,除去磷颗粒,创面用湿纱布包扎或暴露创面,忌用油质敷料或药膏。
电烧伤 先作心肺复苏抢救生命,再处理创面。
创面保护 用敷料包扎,若无敷料可用清洁床单、被单、衣服等包裹转送医院。
转运 原则转送当地医院,如当地无条件治疗需要转送者,应掌握运送时机,要求呼吸道通畅,无活动性出血,休克基本控制,减少途中颠簸。重度烧伤要求在8小时内送到救治单位,否则在休克期过后(伤后48小时)再送。转运途中要输液,并采取抗休克措施。
抗感染处理 烧伤后尽快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1500~2000单位,重度烧伤或创面污染严重者,宜使用抗生素。
轻度或中度烧伤全身情况好者,可饮烧伤饮料 (每1000毫升水中加氯化钠3克、碳酸氢钠1.5克、葡萄糖50克),伤后忌饮白开水。重度烧伤必须静脉输液抗休克,并肌肉注射杜冷丁50~100毫克或吗啡6~10毫克,以镇静、止痛。

- 灼伤《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灼热《中医词典》
- 灼痛《中医词典》
- 灼热《中医名词词典》
- 卓伯融《中医词典》
- 灼艾法《伤寒括要》
- 卓溪家传口诀《幼科铁镜》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卓雨农(1906-1965年)《中医词典》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斫(zhuó琢)《中医词典》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斫合子《证类本草》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浊《中医词典》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浊《杂病治例》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浊《顾松园医镜》
- 拙见治验《痰火点雪》
- 浊《丹溪治法心要》
- 拙见解《医理真传》
- 浊《友渔斋医话》
- 准头《中医词典》
- 浊《金匮钩玄》
- 准备和酝酿阶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浊病《医述》
- 肫痈《中医词典》
- 浊带总括《医宗金鉴》
- 赘疣《奇效简便良方》
- 浊带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前言
- 自救互救篇
- 第一章 常见疾病(症状)急救
- 高热
- 惊厥(抽搐)
- 昏厥
- 休克
- 昏迷
- 高血压危象
- 心动过缓
- 心动过速
- 心力衰竭
- 心跳骤停
- 心绞痛
- 心肌梗塞
- 呕血、黑粪
- 咯血
- 中暑
- 自发性气胸
- 低血糖症
- 灼伤
- 电击伤(触电)
- 溺水
- 颅脑外伤
- 断肢(指、趾)伤
- 骨折
- 胸部外伤
- 腹部外伤
- 脊柱、脊髓损伤
- 泌尿系统损伤(尿道、肾、膀胱损伤)
- 高空坠落伤
- 塌方伤
- 急腹症
- 自杀(缢死、刎颈、割脉)
- 疝嵌顿
- 狗咬伤
- 猫咬伤
- 毒蛇咬伤
- 虫螯伤或咬伤
- 外阴损伤
- 阴道损伤
- 流产
- 异位妊娠(宫外孕)
- 卵巢囊肿扭转
- 胎膜早破
- 子痫
- 急产
- 产后出血
- 结膜异物
- 角膜异物
- 眼球挫伤
- 眼球穿通伤
- 眼球化学伤
- 外耳道异物
- 鼻腔异物
- 咽部异物
- 食管异物
- 气管异物
- 鼻衄(鼻出血)
- 喉阻塞
- 第二章 中毒急救
- 服毒急救
- 酸灼伤
- 碱灼伤
- 刺激性气体中毒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
- 有机磷农药中毒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 杀虫脒农药中毒
- 河豚鱼中毒
- 蟾蜍中毒
- 动物甲状腺中毒
- 毒蕈中毒
- 苦杏仁中毒
- 白果中毒
- 桐油中毒
- 蓖麻籽中毒
- 霉变甘蔗中毒
- 棉籽和棉籽饼中毒
- 曼陀萝中毒
- 夹竹桃中毒
- 麦角中毒
- 亚硝酸盐中毒(肠源性青紫症)
- 吃错药中毒
- 第三章 灾害伤急救
- 第四章 现场急救基础知识(救护四项技术及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