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痰病

《伤寒恒论》书籍目录

计三法(据舒本校补)

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这里的“寒”字作“邪”字解,即胸中邪气阻滞的意思。凡痰涎宿食等都属于邪的范围。),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原文166

【郑论】 按此条头项既不强痛,又无恶寒、恶风情状,何得如桂枝证,此皆不经之论。应当云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后人即按胸有寒结治之,何等直切,此病亦不在可吐之例,至亡血家更不在吐之例也

【阐释】 本条郑氏持否定意见。笔者认为病如桂枝证,即有发热汗出,但头不痛、项不强,则非表证。寸脉微浮,主病在上,胸中痞鞕,是痰涎壅塞于膈上,阻碍气机,痰随气逆,所以上冲咽喉不得息。这是正气驱邪外出所反应的证状,所以治疗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用瓜蒂散涌吐,此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则。汗、吐、下是攻病的三个大法,病在膈上就当使用吐法,吐法取效简捷,能直接将病邪倾吐而出。但在《伤寒论》中,吐法的方证俱备者只此一条。方治后又垂戒云:“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教人慎重之意耳。

瓜蒂散方(校补)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

瓜蒂味极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肿。两药配合,有酸苦涌泄之功。香豉轻清宣泄,更能加强涌吐之力。本方力猛,过吐恐伤胃气,所以体虚或失血的人应该慎用。后世推广用于膈上痰积、食积、以及卒中痰迷,涎痰雍盛。吐之即愈。

二、病人有寒,复(更也,言误也。)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文89

【郑论】 按病人既有寒饮而发其汗,汗则亡阳,胃阳既亡,胃中之冷更甚,必吐蛔者,蛔不安于内也。

【阐释】 里寒之人,虽有表证,仍当先温其里,否则表证虽除,里寒转甚,胃中冷而吐蛔矣。本条未出方治。《金鉴》说;“宜理中汤送服乌梅丸可也”。与病情颇为切合。

三、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原文355

【郑论】 按手足逆冷,胃阳不达于四末也。但逆冷务必究其阴阳,苟阳邪甚而伏者,必有火形足征,阴邪甚而逆者,亦必有阴邪可验;胸满饥能食,属阳甚者,为热壅,胸满而不能食,属阴者,为寒结。或清、或温、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岂得专一吐言哉!

【阐释】 本条为痰饮食积,壅塞胸中而厥逆的治法。病人手足厥冷,阳气不达于四末,然阳气何以不达,则不可不辨。阳邪甚而伏者宜清,阴邪甚而逆者宜温。胸满饥能食为热壅,则可吐之;胸满饥不能食属阴为寒结,则当温也。故郑氏说:“或温、或清、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岂得专一吐言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恒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恒论》书籍目录
  1. 伤寒痰病《伤寒恒论》
  2. 伤寒太阳症用蒸法取汗治验《一得集》
  3. 伤寒条《医学实在易》
  4. 伤寒琐言序《伤寒六书》
  5. 伤寒通论《医学纲目》
  6. 伤寒溯源解《医法圆通》
  7. 伤寒同异篇《外经微言》
  8. 伤寒嗽候《诸病源候论》
  9. 伤寒统论《圣济总录》
  10. 伤寒嗽《中医词典》
  11. 伤寒统论受病之由《伤寒六书》
  12. 伤寒四日候《诸病源候论》
  13. 伤寒头汗出《幼幼新书》
  14. 伤寒四逆厥辨《医经溯洄集》
  15. 伤寒头痛《圣济总录》
  16. 伤寒四经见证《扁鹊心书》
  17. 伤寒头痛《中医词典》
  18. 伤寒死症《冯氏锦囊秘录》
  19. 伤寒头痛《普济方·针灸》
  20. 伤寒死证《景岳全书》
  21. 伤寒头痛(余见头痛)《针灸资生经》
  22. 伤寒死生候《伤寒总病论》
  23. 伤寒头痛秘方《华佗神方》
  24. 伤寒死脉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25. 伤寒吐蛔发呃《轩岐救正论》
  26. 伤寒死脉歌《伤寒百证歌》
  27. 伤寒吐逆候《诸病源候论》
  28. 伤寒死候歌《伤寒百证歌》
  29. 伤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外台秘要》
  30. 伤寒死候(伤寒补遗)《古今医统大全》
  31. 伤寒吐五十二法《针灸神书》

《伤寒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