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儿疾病治疗的特点

《儿科学》书籍目录

现代治疗学对疾病强调综合治疗,儿科疾病尤应如此。综合治疗除药物外尚包括饮食疗法、液体疗法及物理疗法等。儿科护理是治疗疾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完成治疗计划;观察病情变化,向医生提供治疗后的效果以及病情的进展。心理护理更为重要,医护人员态度应和蔼耐心、动作必须轻柔,使患儿感到亲切与温暖,消除顾虑和恐惧,配合医疗及护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一)一般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是疾病治疗的共同点,儿科疾病治疗更应强调早期治疗,疾病早期病情较轻,机体调节能较强,并发症少,及时治疗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2.合理用药:药物有付作用和毒性反应等不利于机体的方面,因此选择药物治疗时必需全面衡量药物的利弊。能用一种药物可以治愈的疾病,无必要选用二种或更多的药物;能口服药物取得良好疗效者,无必要注射给药;能够用肌肉注射取得相同效果者,无必要静脉给药以减轻痛苦和输液反应。应杜绝诊断不明而滥用所谓“保险”药物(如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等)和安慰剂等。

3.整体治疗:治疗疾病除主要治疗外(大部分情况下为药物治疗),尚应从机体的整体功能考虑治疗的其他方面,如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必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各个方面(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供给充足的水分、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有效的祛痰药物、及时抽吸痰液等)以及患儿热量摄入情况和并发症的处理等环节,否则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4.预防用药:某些儿科疾病预防性给药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由轻转重。最典型的例子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若能在强调多晒太阳,合理喂养的同时给予充足的预防量的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单纯母乳喂养的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母亲在产前两周每天连续服维生K120mg,产后乳母注意补充维生素K,并多吃蔬菜、水果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含量,即可以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因本病所致凝血机能障碍可导致致命的颅内出血,造成死亡或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药物应用概论

1.药物剂量的计算

⑴根据体重计算:按实际体重或推算的体重乘以某药物的剂量即可。此法简单常用,但对年幼儿剂量偏低,对年长儿剂量偏大,应根据临床经验作适当增减。

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药量/kg/次(或日)×体重(kg)

如只知成人剂量而不知每公斤体重用量时,可将该剂量除以成人体重(按60kg计),即得出每公斤体重的药量。

⑵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此法科学性强,比较合理,既适用小儿又适用于成人,但较繁琐。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 ×0.035(m2/kg)+0.1(m2)

此公式仅限于30kg以下者。30kg~50kg者,按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依次递增。

此计算法不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

⑶根据成人剂量折算:有些药物只标明成人剂量,可按此法折算小儿剂量。适用50kg以下者。

此法计算得出的药量较其他计算法为小。

亦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小儿药物用量按成人剂量折算表折算如下:

小儿年龄相当于成人用量比例
初生~1月
1+月~6月
6+月~1岁
1+岁~2岁
2+岁~4岁
4+岁~6岁
6+岁~9岁
9+岁~14岁
1/18~1/14
1/14~1/7
1/7~1/5
1/5~1/4
1/4~1/3
1/3~2/5
2/5~1/2
1/2~2/3

2.药物的相互作用

⑴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临床上为了抢救危急病人,常把多种药物配合进行静脉点滴,这种措施在抢救中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盲目混合静脉滴注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把青霉素同分子量较大的胺类如普鲁卡因、异丙嗪、氯丙嗪等混合静滴,即可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沉淀;四环素族与青霉素配伍,可使青霉素的有机酸游离而出;维生素C与碱性较强的注射液如氨茶硷配伍,可使氧化而减效。因此静脉配伍尽量简化,并注意配伍禁忌。

⑵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感染性疾病多,因此应用抗生素的机会亦多。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务必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其次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等特性。如具有抑菌性质的药物常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而繁殖期杀菌性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则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间歇冲击疗法),以发挥杀菌作用。不适当的联合用药也应避免,同类药物联合应用,除抗菌作用相加外,毒性也是相加的。此外在儿科不少病毒感染病人亦给予抗生素治疗,不仅造成药物浪费,而且带来不少不良后果,甚至出现二重感染以致危及生命。

⑶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儿科的应用:主要用于:①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②严重感染并发毒血症;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过敏性疾病;⑤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⑥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⑦血液系统疾病等。应用皮质激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如一般的发热时即静滴氢化考的松是不适宜的;②长期用药必须注意观察付作用,如高血糖症、高血压、水钠潴留、低钾血症应激性溃疡等;③一般感染不宜使用。急性感染中毒者,必须与足量有效抗菌药物配合应用,并应掌握病情,及时减量和停用;④中、长程疗法,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不宜骤停,以免复发或出现肾上腺皮质机能不足症状;⑤对病毒性感染应慎用,因目前缺乏对病毒确实有效的药物,使用该类药物抑制了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可使病毒感染扩散和加重。

3.小儿药代动力学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小儿尤其新生儿在药物与血清蛋白质的结合、肝脏内的代谢及肾脏排泄等方面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应引起儿科医师重视。

⑴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低者效果较差,新生儿期下列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能力较差:氨苄青霉素、苯巴比妥、阿托品等。

⑵某些药物,对新生儿及早产儿易产生毒性作用。因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未成熟,在肝内不能正常地进行代谢、解毒,如安定的半衰期成人为18小时,而早产儿为54小时。

⑶药物在组织内分布随年龄而异:如小婴儿脑内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浓度较年长儿高。

⑷某些药物对正在生长小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性激素可促进骨骼生长,但最终使骨骺与骨干过早闭合,影响身高的增长。6岁以前应用四环素可以造成牙质生长不良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儿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儿科学》书籍目录
  1. 小儿疾病治疗的特点《儿科学》
  2. 小儿急性阑尾炎《普通外科学》
  3. 小儿季夏身热痿黄治验《卫生宝鉴》
  4.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科学》
  5. 小儿瘕《中医词典》
  6. 小儿急性喉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7. 小儿睑中生赘《中医词典》
  8. 小儿急性肺炎《儿科学》
  9. 小儿睑中生赘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10. 小儿急慢惊风《友渔斋医话》
  11. 小儿简要辨证《慈幼便览》
  12. 小儿急慢惊风《冯氏锦囊秘录》
  13. 小儿将息衣裳浓薄致生诸痫及诸疾方并灸法二十八首《外台秘要》
  14. 小儿急惊风秘方《华佗神方》
  15. 小儿脚拳《中医词典》
  16. 小儿急惊风《圣济总录》
  17. 小儿脚瘃(zhú逐)《中医词典》
  18. 小儿急疳《圣济总录》
  19. 小儿结核病《儿科学》
  20. 小儿积证《中医词典》
  21. 小儿结核病的预防《儿科学》
  22. 小儿积食不食《奇效简便良方》
  23. 小儿结核病的治疗《儿科学》
  24. 小儿鸡医于大人(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25. 小儿结核病临床特点《儿科学》
  26. 小儿霍乱杂病方六首《外台秘要》
  27. 小儿结核病流行学特点《儿科学》
  28. 小儿霍乱吐痢秘方《华佗神方》
  29. 小儿结核病诊断特点《儿科学》
  30. 小儿霍乱空吐不痢秘方《华佗神方》
  31. 小儿解颅《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