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大〕夫妇人阴痒者,是虫蚀所为。三虫在于肠胃之间,因脏虚三虫动作,蚀于阴内,其虫作热,微则为痒,重者乃痛也。
〔薛〕前证属肝经所化,当用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以主其内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制其虫。一妇人胸膈不利,内热作渴,饮食不甘,肢体倦怠,阴中闷痒,小便赤涩,此郁怒伤肝脾所致,用归脾汤加山栀而愈。复因怒,患处并小腹胀痛,用小柴胡加山栀、芎、归、芍药。痛止。用逍遥散加山栀而愈。又因劳役,患处肿胀,小便仍涩,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茯苓、丹皮而痊。一妇人阴内痛痒,不时出水,食少体倦,此肝脾气虚,湿热下注,用归脾加丹皮、山栀、芍药、生草主之而安。 一妇人阴内痒痛,内热倦怠,饮食少思,此肝脾郁怒,元气亏损,湿热所致,用参、 、归、术、陈皮、柴胡、炒栀、车前、升麻、芍药、丹皮、茯苓而瘥。若阴中有虫痒痛,亦属肝木,以桃仁、雄黄研纳阴中以杀之,仍用清肝解郁之药。有以鸡肝纳之者,乃取虫之法也。一方捣新桃叶绵裹纳阴中,日三两易。
大黄散 治妇人阴痒。
大黄(微炒) 黄芩 黄 (炙,各一两) 赤芍药 玄参 丹参 山茱萸 蛇床子(各半两)
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二钱服。
《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
蚺蛇胆 雄黄 硫黄 朱砂 硝石 芜荑(各半两) 藜芦(二钱半)
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纳阴中,日一易之。易时宜用猪椒根三五两,水煮稍热洗,干拭内之效。
又方 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
崔氏疗阴痒不可忍方。
杏仁烧作灰,承热绵裹纳阴中,日二易之。
又方 蒜煮汤洗之。一方用枸杞根。
又方 野狼牙(二两,细锉) 蛇床子(三两) 以水三升,煮十沸,热服。
又方 取鸡肝承热纳阴中。如有虫,虫当尽下。
又方 取牛肝截五寸,绳头纳阴中,半日虫入肝,出之。猪肝亦得。
《圣惠方》疗阴中有虫痒且痛,目肿身黄,欲得男子,漏血下白,少气,思美食。用鲤鱼长一尺,去头肉,取骨捣末,熬黄黑,以猪脂和,以绢袋盛,如常法内阴中,至痛处即止,虫当自出。

- 阴痒《女科证治准绳》
- 阴痒《沈氏女科辑要》
- 阴痒方五首《外台秘要》
- 阴痒《中医妇科学》
- 阴痒候《诸病源候论》
- 阴痒《妇人规》
- 阴痒门主方《疡医大全》
- 阴痒《中医词典》
- 阴痒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痒《景岳全书》
- 阴痒秘方《华佗神方》
- 阴痒《中医名词词典》
- 阴痒证治《医宗金鉴》
- 阴杨梅疮《外科启玄》
- 阴痒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阴阳自和《中医词典》
- 阴液《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自和《中医名词词典》
- 阴液《中医词典》
- 阴阳转化《中医词典》
- 阴易《中医词典》
- 阴阳转化《中医名词词典》
- 阴易病已后劳复《千金翼方》
- 阴阳诸论《医学集成》
- 阴有澜《中医词典》
- 阴阳治法大要论《医原》
- 阴有阳疾《中医词典》
-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类经》
- 阴脏《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之宅《中医词典》
- 阴脏《中医词典》
《女科证治准绳》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公元1644年
- 自序
- 卷之一
- 卷之一调经门
- 卷之二杂症门上(杂证男女一也。此二卷方论,出女科书,多杂病书所遗,故存之耳。)
- 卷之三杂证门下
- 卷之四胎前门
- 求子
- 候胎
- 胎产大法
- 逐月养胎法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上逼心
- 妊娠经来漏胎下血
- 胎漏黄汁下或如豆汁
- 跌扑伤胎毒药伤胎
- 心痛
- 心腹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腰腹及背痛
- 心腹胀满
- 胎水肿满
- 腹内钟鸣
- 积聚
- 孕痈
- 伤食
- 中恶
- 中风
- 风痉
- 螈
- 眩晕
- 惊悸
- 喑
- 烦
- 吐血衄血咳唾血
- 咳嗽
- 喘
- 疟
- 霍乱
- 泄泻
- 滞下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遗尿
- 尿血
- 眼目
- 脏躁悲伤
- 妊病可下胎断胎
- 胎自堕
- 胎不长
- 日月未足欲产过期不产
- 鬼胎
- 临产坐草法
- 催生法
- 下死胎法
- 卷之五产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