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病
形脉俱虚,不饥不食。积劳虚人,得深秋凉气外侵,引动宿邪,内蒸而为烦渴,已非柴、芩、半夏之症。急救津液,以清伏邪。
□
不治失血,独取时令湿邪,得以病减。凡六气有胜必复,湿去致燥来。新秋暴暑烁津,且养胃阴,白露后可立调理方。
□
脉虚数,形寒,心中烦热,五更后气升咳呛。当秋分节燥金司令,大热发泄之余,皆能化燥。肺为娇脏,最处上焦,先受其冲,宜润燥以滋其化源。
□
夜来咳嗽略稀,即得假寐目瞑。夫温邪内热,津液被劫,已属化燥。而秋令天气下降,改色;肺位最高,上焦先受。大凡湿由地升,燥从天降,乃定理也。今皮肤甲错,肌肉消烁,无有速于是也。兹论气分主治,以上焦主气也。议用喻氏方,减去血药,以清燥专理上焦
经霜桑叶 玉竹 甜杏仁 枇杷叶 甜梨皮 花粉(将滤入生石膏末二钱)
□
初秋咽痛发呛,是气交中暑热燥气从呼吸而入。肺位最高,清空失司,惟轻清可解。药过于苦辛寒,胃伤食减,而上焦仍窒。古人谓金空则有声,声嘶脉数,有肺痿之虑。
熬膏。

- 燥病《眉寿堂方案选存》
- 燥病《温病正宗》
- 燥病辨脉《温病正宗》
- 燥(燥气)《中医名词词典》
- 燥病的预报《中医疾病预测》
- 燥《也是山人医案》
- 燥疮候《诸病源候论》
- 燥《邵兰荪医案》
- 燥毒《中医词典》
- 燥《医学启源》
- 燥瘑疮《中医词典》
- 燥《银海指南》
- 燥何以配金《思考中医》
- 燥《儒门事亲》
- 燥化阳明《中医词典》
- 燥《本草求真》
- 燥火《校注医醇剩义》
- 燥《顾松园医镜》
- 燥火喘逆《中医词典》
- 燥《临证指南医案》
- 燥火喘逆《症因脉治》
- 燥《张氏医通》
- 燥火腹痛《中医词典》
- 燥《医述》
- 燥火腹痛《症因脉治》
- 燥《续名医类案》
- 燥火痢《中医词典》
- 燥《医学传灯》
- 燥火呕吐《中医词典》
- 燥《杂病治例》
- 燥火呕吐《症因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