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籍目录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黄芩 大黄 芍药[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③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④

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姜(三两)莪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籍目录
  1. 三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2. 三 、细胞因子受体基因《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3. 三 伤寒见风《医效秘传》
  4. 《类经》
  5. 三白草《千金翼方》
  6. 《类经》
  7. 三白草《新修本草》
  8. 赛宝丹《眼科秘诀》
  9. 三白草《本草蒙筌》
  10. 鳃器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11. 三白草《证类本草》
  12. 鳃裂囊肿《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3. 三白草《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14. 噻替派《药理学》
  15. 三白草《本草乘雅半偈》
  16. 噻嗪类利尿药《药理学》
  17. 三白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 噻吗洛尔《药理学》
  19. 三白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0. 噻氯匹啶《药理学》
  21. 三百草《冯氏锦囊秘录》
  22. 塞治法《石室秘录》
  23. 三百九十七法考《吴医汇讲》
  24. 塞因塞用《中医词典》
  25. 三百六十五会《中医词典》
  26. 塞因塞用《中医名词词典》
  27. 三百六十五节《中医词典》
  28. 塞候《诸病源候论》
  29. 三百六十五络《中医词典》
  30. 塞喉风《重订囊秘喉书》
  31. 三宝《中医名词词典》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