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式如兄阴暑感证转为瘅疟前后治法不同

《程杏轩医案》书籍目录

证经七朝,两投温解,寒热退而复发,干呕不渴,舌腻头疼。病缘本质不足,因热贪凉,感受阴暑之邪,怯者着而为病。方订理阴煎,冀其云蒸雨化,邪从少阳转枢,归于疟途则吉。

寒热如期,呵欠,指甲变色,似走疟途,证因阴暑逗留,非开手正疟可比。仍宜壮中温托,参以姜枣和解。现下寒来,且看晚间热势若何,明日再议。

寒热仍来,邪犯未解,口仍不渴,体犹怕风,时当盛夏,姜附服至四剂,并无火象,使非阴暑,安能胜任。不问是疟非疟,总属正虚邪留,辅正即所以祛邪,强主即所以逐寇。昨发热至五更,汗出始退,今日午初又至,呕恶呵欠,前次尚有微寒,此番并无寒意,脉见弦急,由阻转阳之机。大凡阴证得以转阳为顺,证既转阳,温药当退,中病则已,过恐伤阴。病经多日,正气受亏,辅正驱邪为是。汗出热退,头痛稍减,脉仍弦急,舌苔转黄,疮刺俱见,寒邪化热无疑。恐其热盛伤阴,酌以补阴益气煎出入。质亏感证经十二朝,单热无寒,午初起势,黎明汗出退凉,确系伏暑为病,较之伤寒,其状稍缓,较之正疟,寒热又不分明。经云∶少阳为枢,阴暑伏邪,得从枢转,尚属好机,不然则邪正溷淆,如白银中参入铅铜,不成银色矣。夫伤寒一汗可解,温暑数汗不除。盖暑湿之邪,伏匿膜原,所以驱之不易。今寒邪既化,似可清凉,惟嫌受病之原,终从阴分而来,甫经转阳,苦寒未便骤进。昨用养阴和解,夜热稍轻,头痛稍减,脉急稍平,窥其大局,守过二候,当可获效。热来稍晏,势觉和平,黎明退凉,渴饮较多。汗至午时,尚未收静。夫暑汗与虚汗不同,经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脉急渐缓,头痛渐轻,小便渐淡,邪剩无多。今将二候,愈期不远,按纯热无寒,曰瘅疟,瘅即阳亢之名,用药自应转手。昨热作止,势犹仿佛,脉急已平,神采稍好,惟舌根尚有黄苔,口犹作渴,仍属伏暑余波,今明两日,热难骤止,好在发作有时,上瘅疟同例。内经以为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参加减一阴煎。昨热仍作,其势较轻,证属瘅疟,因系伏暑,了无遗义。喻氏论瘅疟,会《内经》、《金匮》微旨,从饮食消息,调以甘药二语悟入,主用甘寒保阴存液,《指南医案》治用梨蔗,亦此意也。推诸病状,似与秋时晚发之证相类,气候稍有不符,情形不略则一。必须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届期可许霍然。

安波按∶秋时伏气之疾,考方书惟《己任编》另出心裁,论之甚晰。迄今以来,叶氏独得其妙,此外无几人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程杏轩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程杏轩医案》书籍目录
  1. 汪式如兄阴暑感证转为瘅疟前后治法不同《程杏轩医案》
  2. 汪氏妪寒痰壅滞《孙文垣医案》
  3. 汪舜赓翁令爱水肿《程杏轩医案》
  4. 汪氏妇热病喜饮沸汤《程杏轩医案》
  5. 汪思石令堂怒后晕厥《孙文垣医案》
  6. 汪氏妇腹胀如斗《孙文垣医案》
  7. 汪松岗令眷左胁痛咳嗽内热《孙文垣医案》
  8. 汪氏妇鼻衄止衄奇法《程杏轩医案》
  9. 汪松岗原伤于酒夜分发热咳嗽咯血《孙文垣医案》
  10. 汪氏《医林纂要·麻疹部》《专治麻痧初编》
  11. 汪文绮《中医词典》
  12. 汪省吾疟三日一发发于夜《孙文垣医案》
  13. 汪希明性躁痰火咳嗽吐红《孙文垣医案》
  14. 汪绍由翁尊堂脱证救苏《程杏轩医案》
  15. 汪心涤兄夫人半产血晕危证《程杏轩医案》
  16. 汪商彝翁夫人风寒袭络之证《程杏轩医案》
  17. 汪兄时疫热病汗出不止《孙文垣医案》
  18. 汪若源《中医词典》
  19. 汪序《疡医大全》
  20. 汪汝懋《中医词典》
  21. 汪序《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22. 汪衢序(螽斯广育)《古今医统大全》
  23. 汪英时书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4. 汪秋鹤《中医词典》
  25. 汪宥翁老年劳倦感冒胸膈大热而痞《孙文垣医案》
  26. 汪绮石《中医词典》
  27. 汪元轼《中医词典》
  28. 汪淇《中医词典》
  29. 汪子良序(螽斯广育)《古今医统大全》
  30. 汪木工感证舌苔变易之奇《程杏轩医案》
  31. 《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