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时兄春温两感危证治愈附载郑晋康兄令弟病同致殂之故并诲门人

《程杏轩医案》书籍目录

尚兄体素清 ,夏月病温,延诊,金麦伦翁偕往。据述昨午先寒后热,头痛汗出,热灼不退,口渴心烦,夜不安卧,形倦莫支。就榻诊之,脉虚浮大而数,视舌无胎,抚如干版。予为之骇曰∶此证乃春温两感,至危至急。仲圣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既伤于寒,又不藏精,同时病发,谓之两感。凡伤寒瘟疫,热盛舌干,亦须至一候之外始见。今病才一日,舌即干涸,足征肾水素亏,冬伤于寒,邪伏少阴,暗吸肾真,劫其家宝,故一见发热,津液无以上供,舌即干矣。热论篇云∶伤寒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断为两感,不可救药。比类而推,殊难着手。爰用熟地一两,当归三钱,料豆五钱,玉竹五钱,甘草一钱。疏方讫,告迈翁曰∶予生平治少阴,先溃于里,太阳复感于表,伤寒春温两感危殆之候,初起悉宗景岳新方,理阴托邪,往往获效,无如此证津液既涸,再投姜附,则阴立亡。故但师其意,以广期前辈风温汤佐之。虽一时之权宜,亦经营之惨淡耳。迈翁曰∶善。

遂服其药,热减神安,舌稍转润,再加沙参麦冬女贞石斛,更进复脉、左归渐次而愈。

安波按∶形倦句不妥,盖外感一病,人人皆倦。

郑晋康兄,侨居潜口,设帐汪宅,予因其居停延诊。晤间云∶舍弟抱恙,便托一看。予问恙经几日矣,曰昨日起病,发热至今未退。予曰∶此感证也。汪宅去伊芳家不数武,即与偕行。

途次谈及时下患感证者颇多,须验其舌。若初起舌苔腻浓,则受邪深重,缠绵难愈。既至其室,病者出房就诊,令其伸舌,干涸无苔,形如镜面。予曰殆矣。晋兄惊问所以,予曰∶适言感证轻重,须验舌苔浓薄,不意令弟舌毫无苔,光明如镜,初病见之,甚非佳兆。晋兄云∶子言感证苔薄病轻,今舌无苔,反以为殆,此曷故耶?因将曩视吴尚时兄病情向说,即照所用治法,疏方付之。并告之曰∶服药应效则吉,否则难救。渠以予言为过,另更他医,日甚一日。挨至六朝,势已沉笃,予言果验。欲复相招。恐予不至,乃札托家 生兄劝驾。予曰∶非不肯往,奈彼病本重,即服予药,亦难必效,况复稽迟,内经论两感之危,在于六日,今已届期,卢扁再世,亦无能为。 兄曰∶固难如此,但渠昆仲与吾交契,今急而相求,且屈一行,以全吾之友谊耳。勉为呼舆。将及门,其疾已革。

安波按∶两证舌俱无苔,外感固属阴候,但亦须问其平日舌苔无苔否。倘若体质如是,不在此例也。

门人问曰∶叔和序例云,寒毒藏于肌肤,思肌肤浅近,岂容邪栖数月,而病始发与。答曰∶喻氏云,寒邪由肌肤而入,辛苦之人,邪藏肌肤则有之。苦膏粱之辈,冬不藏精者,其寒邪且有藏于骨髓者矣。程扶生云∶藏于肌肤,当云藏于骨髓。周禹载云∶逆冬气则少阴不藏,不藏,寒邪得而入之,伤于肌肤,伏于骨髓。合三条而观之,谓伤于肌肤则可,谓藏于肌肤则不可。又问曰∶序例又云,至春变为温病。喻氏谓变字下得怪诞骇人,周禹载言变字大妙,未审孰是。答曰∶内经论伏气为病,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等条,未言变也。又如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未言变也。其有称变者,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等条,乃谓病之由此变。彼如实证变虚,热证变寒之类,始可言变。若春温则本冬伤于寒,至春病作,流异源同,似未可言变也。经又云∶秋阳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曷不一宗经旨,曰至春发为温病,岂不韪乎?又问曰∶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然则室女童男,旷夫嫠妇,皆无温病乎?答曰∶经语浑融,在人之意会耳。盖冬不藏精一语,亦指天时,非专指人事也。试观天明则日月不明之句,义可见矣。夫一日之中,早明而夜晦者,即藏精也。一岁之中,春生而冬藏者,亦藏精也。使入夜不晦,入冬不藏,人物能无夭札疵疠乎,轩岐于此分定两例,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但寒乃冬令之正气,人知畏避,受病尚少,冬阳开泄,天暖而雷,乃为淫气,受病殊多。此虽予之臆说,然揆其理,似当不谬。又问曰∶刘松峰谓《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云笈七签改作冬伤于汗,盖言冬时过暖,以致汗出,来春必病温,冬日严寒,来春并无瘟疫,以其应寒而寒,得时令之正故耳。以汗易寒可乎?答曰∶此创论也,似亦近理。但《内经》格言,岂容率改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程杏轩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程杏轩医案》书籍目录
  1. 吴尚时兄春温两感危证治愈附载郑晋康兄令弟病同致殂之故并诲门人《程杏轩医案》
  2. 吴山散记小引《存存斋医话稿》
  3. 吴少怀《中医词典》
  4. 吴山散记《存存斋医话稿》
  5. 吴甡《中医词典》
  6. 吴容《中医词典》
  7. 吴省庵《中医词典》
  8. 吴人驹《中医词典》
  9. 吴时宰《中医词典》
  10. 吴人峰先生内人两胁胀急痛抵胃脘《孙文垣医案》
  11. 吴氏《温疫论》《专治麻痧初编》
  12. 吴球《中医词典》
  13. 吴氏本草十二条《神农本草经》
  14. 吴秦艽散《备急千金要方》
  15. 吴氏妇隐疾(有发明)《孙文垣医案》
  16. 吴芹《中医词典》
  17. 吴世昌《中医词典》
  18. 吴谦如《中医词典》
  19. 吴恕《中医词典》
  20. 吴谦《中医词典》
  21. 吴双翘兄幼女目疾《程杏轩医案》
  22. 吴其浚《中医词典》
  23. 吴双泉公病阳亢阴微之候上盛下虚《孙文垣医案》
  24. 吴普《中医词典》
  25. 吴遂兄湿热发黄《孙文垣医案》
  26. 吴婆散《苏沈良方》
  27. 吴太夫人白带《孙文垣医案》
  28. 吴蓬莱《中医词典》
  29. 吴唐草《千金翼方》
  30. 吴佩衡《中医词典》
  31. 吴唐草《新修本草》

《程杏轩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