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

《伤寒六书》书籍目录

初病无热,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满,或呕吐腹满痛,下利,脉细无力,此自阴经受寒,即真阴证,非从阳经传来,便宜温之,不宜少缓。经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治宜四逆汤

凡腹满腹痛,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治难一概。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

腹痛甚,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盒饭温,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

无脉者,通脉四逆汤,使阴退而阳复也。

阴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脉沉细而急者,四逆汤;无脉者,通脉四逆汤阴毒甘草汤,脐中葱熨,气海、关元着艾,可灸二三百壮,仍用温和补气之药通其内外,以复阳气。若俱不效,死证也。

伤寒,阴证难看。凡看伤寒,惟阴证最难识。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急与五积散一服,通解表里之寒,随手而愈。但更有沉寒之甚,须用姜、附以退之,秘之勿泄。脉虽洪大,按之无力者,重按全无,便是阴证。

凡治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阳毒伤寒,服药不效,斑烂皮肤,手足皮俱脱,身如涂朱,眼珠如火,燥渴欲死,脉洪大而有力,昏不知人,宜三黄石膏汤主之。

凡看伤寒,须问病患有何疼痛处,所苦所欲,饮食大便,并服过何药。问有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凉药,犯之必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干姜理中汤乌梅二个煎服。

蛔安,却以小柴胡汤退热。盖蛔性闻酸则静,见苦则安故也。

凡看伤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流冷涎,俱是有寒,吴茱萸汤、理中、真武汤之类,看轻重用,切忌凉药。杂病亦然。或用甘温药补元气,四君子汤附子一片。血虚,用仲景八味丸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六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六书》书籍目录
  1. 阴证《伤寒六书》
  2. 阴证《医宗金鉴》
  3. 阴证《伤寒心法要诀》
  4. 阴证《中医词典》
  5. 阴证本于阳虚辩《侣山堂类辩》
  6. 阴证《中医名词词典》
  7. 阴证呃逆《中医词典》
  8. 阴针女歌《针灸聚英》
  9. 阴证发斑《中医词典》
  10.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针灸大成》
  11. 阴证和阳证《中医诊断学》
  12. 阴掌图(注)《厘正按摩要术》
  13. 阴证喉痹《中医词典》
  14. 阴掌九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15. 阴证忌用寒凉说《市隐庐医学杂着》
  16. 阴贼方《毓麟验方》
  17. 阴证论《古今医彻》
  18. 阴躁似阳躁《医学心悟》
  19. 阴证伤寒《中医词典》
  20. 阴躁《医效秘传》
  21. 阴证似阳《中医名词词典》
  22. 阴躁《中医词典》
  23. 阴证似阳《中医词典》
  24. 阴躁《中医名词词典》
  25. 阴证似阳《医述》
  26. 阴燥伤寒《轩岐救正论》
  27. 阴证似阳《卫生宝鉴》
  28. 阴燥喉《中医词典》
  29. 阴证似阳歌《伤寒百证歌》
  30. 阴脏《中医词典》
  31. 阴证头痛《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