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经热病论
三阳经有阳症,无阴症;三阴经有阴症,有虚症。人多知之。三阴经阳症,则有不知者。仲景深恐后人惑此,故详注从阳经先发热,后传至三阴者,乃是传经之热病,名曰伤寒,此即《内经》所谓热病之条;若初起不发热,乃是直中阴经之寒病,名曰阴症。后人因见阴症阳症同在篇中,认误热病传入三阴亦是阴症;又误认初起虽有热病,今日久手足皆冷,六脉沉细已变阴病。不知初起发热已是热病根源,或失于散表而表邪内陷,或失于清里而里热内伏,传入阴经而手足反冷,经虽属阴,症则阳症,此乃是阴经热病,非变阴症。例如太阴病手足自温,当发身黄者,少阴病但厥无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者,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者,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心烦不得眠者,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者,厥阴病下利脉数而渴者,厥阴下利脉数有微热者,厥阴下利欲饮水者,厥阴呕而发热下利谵语者,凡此乃是阴经之热病,多用承气汤主治者。夫热既传于阴经,则热深厥亦深,身反无热,脉反沉细。不知手足厥冷,原能举动,不比阴寒厥冷,手足冷而不得动移者。身虽不热,唇口必干而焦,不比阴症之口中和而有水者。脉沉细重,按必细而带数,不比阴寒之脉沉细而迟者。更有大分别者,三阴寒病神志清爽,三阴热病神识昏迷;三阴寒病即口干不能饮水,三阴热病口干必然消水;三阴寒病二便清利,三阴热病二便赤涩。一阴一阳,天坏各别者也。

- 三阴经热病论《伤寒大白》
- 三阴经疟《医述》
- 三阴痉《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阴经寒病论《伤寒大白》
- 三阴痉《中医词典》
-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伤寒捷诀》
- 三阴论《古今医彻》
- 三阴交血出《古今医统大全》
- 三阴疟《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阴交《针灸学》
- 三阴疟《中医词典》
- 三阴交《中医词典》
- 三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 三阴交《针灸大成》
- 三阴疟《冷庐医话》
- 三阴煎(新方)《虚损启微》
- 三阴疟秘方《华佗神方》
- 三阴合病伤寒《轩岐救正论》
- 三阴热病《医述》
- 三阴寒痧辨《伤寒指掌》
- 三阴入脏《四圣悬枢》
- 三阴病《中医词典》
- 三阴三阳《思考中医》
- 三阴比类之病《类经》
-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医经国小》
- 三阴《中医词典》
- 三阴三阳藏象脉法《古今名医汇粹》
- 三阴《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阴三阳传病证《伤寒总病论》
- 三因证治《秘传眼科龙木论》
- 三阴三阳传入歌《伤寒百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