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冷

《伤寒大白》书籍目录

伤寒论》有先发热后发厥之阳厥,又有初起不发热即见逆冷之阴厥,此人人知之也。至发热之症,表邪内伏,上身热而两足独冷。 痧内伏,上身热而呕吐足冷,即身热多汗,脉见沉数,口舌生苔而两足独冷,此前书未有。不知寒邪初伤,未曾发热,乃有足冷。若上身发热,则一人之身,岂有两足独冷之理。且冬寒之时,无病患常有足冷。若伤寒已经发热,即冬月手足亦应温热。若两足尚冷,即为表邪未伸,热邪未得发越。况热令之时,人之手足皆暖,岂有上身发热,两足反见独冷乎!家秘用羌独败毒散解表,以足冷之表邪,惟独活可解耳。若失用独活,虽用发表,下部之邪终不散,重则变症,轻则缠绵,即令愈后,恐防痿痹绝足。故凡汗出而身热不解者,非里热即表邪。若里有结热而发热不凉,必是遍身时时有汗。若身大热而烦躁足冷,断非里热,必是表邪未散,或 痧未出。若是热深厥深之里热症,必然遍身皆冷。今身热而足独冷,必是表症未解。故凡烦闷喘呕,身热足冷,便是发之候。余治热令之热病,无论有汗无汗,脉浮脉沉,一见身热足冷,乃改常之重症,故从症不从脉者,如是治法,或有汗出而愈者。或先有寒凉抑遏,一汗不能全解,连作三四次汗而愈者。惟 毒久遏,凶多吉少。然 色鲜明,亦有不死。惟荤腥食重,抑遏 痧表汗者,多不能生。常见夏秋热症之人,内有积热,外冒表邪,又被饮食寒凉抑遏胃阳,阳明邪热不得发越,但头汗遍身无汗。又有 痧疫毒,抑遏胃阳,亦不能宣扬外发。余常以枳壳浓朴广皮三味松发胃气,又以柴胡葛根防风三味宣散表邪,有表邪者汗必出,有 毒者 亦现。因此悟得但头有汗,遍身无汗之症,方书以水饮、蓄血、中焦不得宣通主治。例如湿邪凝结,用苍术、浓朴、葛根防风。寒邪凝结,用生姜羌活。热邪凝结,用黄连枳壳

食积凝结,用麦芽豆蔻痰饮凝结,用半夏石菖蒲。要知枳壳、豆蔻香附砂仁,为胸前之总司,葛根升麻,乃宣扬胃气,手足温暖,遍身热越,汗出表解,故宣扬胃气,乃发汗之妙法也。按足冷与面赤皆系表邪,然面赤色在上部,人人知之。足冷在下部,人多忽之,故余特补着。然治足冷,互参发 、夹食治法,故升麻解表汤,家秘通用者。

独活汤

独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广皮 甘草

身痛,加羌活;胸满,加枳壳;呕恶,加半夏、浓朴、白豆蔻川黄连

和胃透肌汤

浓朴 枳壳 广皮 柴胡 葛根 防风

足冷皆系表邪,但未明表汗 痧,故立一举两得之方。

升麻解表汤 见夹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大白》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大白》书籍目录
  1. 足冷《伤寒大白》
  2. 足厥阴之正《中医词典》
  3. 足两踝《中医词典》
  4. 足厥阴之别《中医词典》
  5. 足髎《中医词典》
  6. 足厥阴之本《中医词典》
  7. 足临泣《中医词典》
  8. 足厥阴乙木《本草求真》
  9. 足临泣《针灸学》
  10. 足厥阴穴《中医词典》
  11. 足六经辨《医学集成》
  12. 足厥阴心痛《中医词典》
  13. 足麻痹不仁《针灸资生经》
  14. 足厥阴气绝《中医词典》
  15. 足脉《医述》
  16. 足厥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17. 足悗《中医词典》
  18. 足厥阴疟《中医词典》
  19. 足面疔《中医词典》
  20.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针灸甲乙经》
  21. 足窍阴《中医词典》
  22. 足厥阴脉《中医词典》
  23. 足窍阴《针灸学》
  24. 足厥阴络脉《中医词典》
  25. 足清《中医词典》
  26. 足厥阴井:大敦《针灸大成》
  27. 足软《中医词典》
  28. 足厥阴经症治《伤寒括要》
  29. 足弱《傅青主男科》
  30. 足厥阴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31. 足三里《气功外气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