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病由风冷 风冷失声者,由风冷之气,客于会厌,伤于悬壅之所为也。声气通发,事因关户,会厌是音声之户,悬壅是音声之关,风冷客于关户之间,所以失声也。(《病源论》)

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肺主气,五脏同受气于肺,而五脏有五声,皆禀气而通之。气为阳,若温暖则阳气和宣,其声通畅。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所以声嘶也。(同上)

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喑哑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千金》)

病由肾虚 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风寒暑湿,气血痰热,邪气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随证解之,邪气散则天籁鸣矣。唯夫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胀,髓虚多唾,骨冷足痿,胸腹百骸俱为之牵制,其嗽愈重,其气愈乏,其声愈干,君子当于受病之处图之可也。按钱氏方小儿吐泻利,其小便过多,以致脾虚不食,钱用益黄散作效。数日以后,忽尔不语,钱知其脾气已复,肾气尚虚,投以地黄丸益肾,相继数剂,于是能言。余益信声音之根出于肾也不诬矣。(《直指》)

病分三因内热痰郁,窒塞肺金,而声哑不出者,及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此内因也。有外受风寒,腠理闭塞,外束内郁,嗽而声哑,三拗之类,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风,卒然声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争竞,大声号呼,以致失声,或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医统》)

脉候 脉沉涩声不出者为郁,脉浮紧为寒束声哑,洪大为火,脉滑为痰,脉沉伏久病声不出者难治。(《医统》)

虚实证治 言者心之声,声者肺之韵,肺体清虚,以气之鼓迫则鸣。犹钟磬之悬架,其内空虚,击之则鸣;内有污浊壅窒,击之则声哑而不明也。若有邪郁痰壅(按∶原此有“肺痿狐蜮”四字,今芟却)等因,则其声哑嗄,惟去其痰邪等,即犹去钟磐之泥土浊垢,击之自鸣,复何哑乎。若夫水亏火炎,金伤声碎者,则犹钟磐击损,欲其如故,须复铸之,所以痰火声嘶,其得全愈者鲜矣。即施益水清金之法,犹恐不迨,若更以苦寒妄治,虚虚之祸,岂不旋踵而至哉。(《痰火点雪》)

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窍闭者,有风寒之闭,外感证也,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有气逆之闭,肝滞强也。风闭者可散而愈,火闭者可清而愈,气闭者可顺而愈,此皆实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闭,虽曰有虚有实,然非治节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虚者多而实者少,当察邪正、分缓急而治之可也。内夺者,有色欲之夺,伤其肾也;忧思之夺,伤其心也;大惊大恐之夺,伤其胆也,饥馁疲劳之夺,伤其脾也。非各求其属而大补元气,安望其嘶败者复完而残损者复振乎,此皆虚邪之难治者也。然难易之辨固若此,而犹有难易之辨者,则辨其久暂,辨其病因,乃可悉焉。盖暂而近者易,渐而久者难。

脉缓而滑者易,脉细而数者难。素无损伤者易,积有劳怯者难。数剂而开者易,久药罔效者难。此外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景岳》)

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喑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见《头痛》)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六味丸作汤,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肥人痰湿壅滞、气道不通而声喑者,二陈、导痰开涤之,一切滋补皆为禁剂。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非生脉散都气丸不可。凡咽干声槁者,润肺为主,生脉散合异功散。若膈内作痛,破瘀为先,代抵当丸最妥。又咽痛起于四、五日间,或因咳剧而得,或多稠痰结痰而咽喉上 肿痛,其声虽哑,而尚有音破浊,脉大缓而右寸尤甚,此热结于肺也,宜用辛凉之剂,如桔梗汤葱白香豉荆芥薄荷,慎不可骤用敛降之药。

若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含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二证寒热天渊,不可不辨也。亦有叫骂声嘶而喉破失音者,十全大补汤。(《医通》)

声哑者,寒包其热也,宜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亦有痰热壅于肺者,经云金空则鸣,必清金中邪滞,用清热宁肺汤。(《统旨》)(按∶宁肺汤即咳嗽清金化痰汤之类。)

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即是肾经虚寒,投附子之剂数枚方可,此不可不识。(《要诀》)

咳嗽声哑 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之。(丹溪)

凡病患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宜补气养金润燥,其声自 。若虚劳之人,则宜滋肾水、润肺金为本,诃子百药煎收敛以治其标,标本兼治,此十全也。(《医统》)

若见其假热而过用寒凉,凡见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则未有一免者矣。(《景岳》)

若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麻杏甘石汤或《古今录验》续命汤选用。(《医通》)

舌喑喉喑 喑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阴则为喑。又云∶邪入于阴,搏则为喑。然有二证∶一曰舌喑,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是也。一曰喉喑,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盖舌喑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咽音声则如故也。喉喑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纲目》)(按∶此说宜置之篇首,然此门专以喉喑为主,故敢次于此,而以舌喑治验等,并列下方。)

内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迁入,经半月,饮酒大醉,卧起失音不能语。召孙至,诊曰∶因新宅,故得此病耳,半月当愈,但服补心气薯蓣丸,治湿用细辛川芎。又十日其病渐减,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见上,问谁医,曰孙兆郎中。上乃召问曰∶曹何疾也?对曰∶凡新宅壁土皆湿,地亦阴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曹心气素虚,饮酒至醉,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入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气又乘之,所以不能语。臣先用薯蓣丸,使心气壮,然后以川芎、细辛,又去湿气,所以能语也。(同上)

更有舌喑不能言者,亦当分新久。新病舌喑不能言,必是风痰为患,类中风例治之。若肥人舌强不能言,或舌根强硬,导痰汤为主。若久病后,或大失血后,舌萎不能言,大虚挟寒例治之。要在临证审察病因无误。然中风暴病失音,多缘少阴真气久虚而得,更兼遗尿五绝证见,不可治矣。(《医通》)

悬壅损 凡患风毒或病喉,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壅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景岳》)

死证 诸病不语,或声干沉,难以痊复。(《直指》)

久病患不语,为心气绝者死。(《医统》)

酒色过度,肾脏亏伤,不能纳气归元,气奔咽嗌,嗽痰喘胀,诸病杂揉,致气乏失音者,俗名哑劳是也,神人莫疗。(《简明医彀》)

治方 若卒中冷,声嘶哑者,甘草一两,桂二两,五味子二两,杏仁三十枚,生姜八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为二服服之。(《肘后》)《圣惠》治风冷失声,语音不出,宜服杏仁煎,于本方加紫菀贝母、细辛、饴糖、蜜。《直指》杏仁煎,治咳嗽暴重,声音不出。于《圣惠》方中,去桂、甘草、细辛,加桑白皮木通石菖蒲。(用砂糖,不用饴糖,生姜用汁。《朱氏》去石菖蒲,曰∶更加款冬花知母各一两,尤好。)

桂汤,治卒失音方。

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渐渐咽汁。(《千金》)(按∶末桂着舌下,本出《肘后》。)

治寒气拍着,语声不出,杏子膏。

官桂(去皮) 桔梗 杏仁(去皮尖)

上等分为细末,用杏仁研膏为丸,如梧桐子大,含化立效。(《选奇后集》)

治中冷声嘶,止喘咳,温肺气,温肺汤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 桂(去粗皮)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糯米(三合) 甘草(炙锉一分)

五味粗捣筛,分作五服,每服用水三盏,煎取一盏,滤去滓,用鸡子白一枚,和药温服。(《圣济》)

三拗汤,治风寒邪郁,咳嗽失音。(《医统》)(方见《伤寒》中。)

陵(二二),秋凉燥气咳嗽,初病皮毛凛凛,冬月失音,至夏未愈,而纳食颇安。想屡经暴冷暴暖之伤,未必是二气之馁,仿金石无声议治。

麻黄 杏仁 生甘草 石膏 射干 苡仁(《临证指南》)

治失音,回声饮子

皂角(一挺刮去黑皮并子) 萝卜(三个切作片)

上以水二碗,同煎至半碗以下服之,不过三服便语,吃萝卜更妙。(《养老书》)

诃子汤,治失音不能言语者。

诃子(四个半炮半生) 桔梗(一两半炙半生)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即愈。(《宣明》)

(按∶《纲目》载丹溪用童便香附为末方,曰∶《本草》言童便主久嗽失音,故治喑多用童便,由童便能降火故也。)《圣效方》去童便,加砂糖。

清音丸,嗽而失音。

桔梗 诃子(各一两) 甘草(五钱) 硼砂 青黛(各三钱) 冰片(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含化。(《统旨》)

响胜(《回春》作响声)破笛丸,治歌讴失音不语者,宜服神效。

连翘 桔梗 甘草(各二两半) 薄荷(四两) 诃子肉(煨) 砂仁 大黄(酒蒸各一两) 川芎(一两半)

百药煎(二两)

上为细末,鸡子清和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临卧噙化服。(《医林集要》)

通音煎,治音哑。

白蜜(一斤) 川贝母(一两去心为末) 款冬花(二两去梗为末) 胡桃肉(二十个去衣研烂)

上四味和均,饭上蒸熟,不拘时,开水煎服。(《心悟》)

孙(二一),久咳失音喉痹

阿胶(同煎二钱) 生鸡子黄(同煎一枚) 炒麦冬(一钱半) 川斛(三钱) 甜北沙参(一钱半)

生地(二钱) 生甘草(三分) 茯神(一钱半,《临证指南》)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杂病广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1. 《杂病广要》
  2. 《医述》
  3. 《证治准绳·幼科》
  4. 《续名医类案》
  5. 《张氏医通》
  6. 《续名医类案》
  7. 《证治准绳·类方》
  8. 《续名医类案》
  9. 《证治准绳·女科》
  10. 《续名医类案》
  11. 《证治准绳·杂病》
  12. 《续名医类案》
  13. 《医碥》
  14. 《医学纲目》
  15. 《医碥》
  16. 《医学纲目》
  17. 《保婴撮要》
  18.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19. 《古今医案按》
  20. 《中医词典》
  21. 《女科证治准绳》
  22. 殷子严《中医词典》
  23. 喑痱《灵素节注类编》
  24. 殷仲周先生筋挛便浊《程杏轩医案》
  25. 喑门《张氏医通》
  26. 殷仲堪(?-399年)《中医词典》
  27. 喑俳《圣济总录》
  28. 殷元《中医词典》
  29. 喑俳《中医词典》
  30. 殷孽《名医别录》
  31. 喑哑门(三则)《辨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