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痿证,唐宋诸家少见其方说,明以来则概雷同子和、震亨等,故此编所采不过数页,览者勿以漏略为疑。

名义 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素问次注》)

诊法 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崔氏脉诀》)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四言举要》)

源候总说 夫人身之有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形,内则有肝、心、脾、肺、肾以主之。若随情妄用,喜怒不节,劳佚兼并,致内藏精血虚耗,荣卫失度,发为寒热,使皮血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致痿 。状与柔风脚弱皆相类,以脉证并所因别之,不可混滥。柔风香港脚皆外所因,痿 则属内,藏气不足之所为也,审之。(《三因》)

病由肺热 大抵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则其气 满奔迫,不能上升,至于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经曰∶手指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痿犹萎也。(《原病式》)

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肾水不能生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着,则生痿 。 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好欲贪色,强力过极,渐成痿疾。故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总由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而大。(《事亲》)

肺金体燥而居上,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局方发挥》)

痿者,形气惟悴,手足不举是也。由中气不足,土不滋金,金不生水,水不制火,故肺叶焦枯,肾失生气,以致五神失位,水干火炙,血涸气燥,使宗筋不润,筋脉骨肉血气皆痿矣。(《心统》)

病由湿热(大筋 短小筋弛长) 痿之一症,全在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反加劳碌,筋骨有损,由是湿热乘之,热伤于气,不能舒畅其筋,故 短而为拘挛者矣。湿伤其血,则血不养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而为痿弱者矣。(《绳墨》)

经曰∶湿热不攘,则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此《内经》言筋病之概,乃举隅之谈,以启人之自反耳,非谓大筋必无弛长,小筋必无 短也。即如痿弱必由于弛长,岂大筋果无涉乎,此经言之意从可知矣。故于痿证之外,凡遇螈 等病,当知拘挛者必由 短,瘫弱者必由弛长,斯得《内经》之意,而于寒热燥湿之辨,亦可得其据矣。(《景岳》)

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淫而日溢,故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靡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医通》)

痿者,手足软弱,纵缓不收也(即俗所谓手摊脚软之意),盖热而兼湿使然。观物之寒而干者,必坚硬收引;热而湿者,必柔软弛长可见。湿属土,胃为水谷之海,主润筋脉。胃病则不能运化水谷,湿停筋脉中,不为润而为涝,与热相合,故治痿独取阳明也。然此证之有热无寒则然矣,其有湿与否则须细辨。若无湿而概用燥药以利水,则火益燥烈,筋脉反致枯干挛缩,求为弛长缓纵而不可得矣,治者审之。(无湿亦有痿者,以津液为热所灼,尚未即干,虽不弛长,亦未短缩,但困弱柔软而不能行动也。观草木遇烈日而枝叶萎软,可见矣。)(《医碥》)

病非尽为火证 痿证之义,《内经》言之详矣。观所列五脏之证皆言为热,而五脏之证又总于肺热叶焦,以致金燥水亏,乃成痿证,如丹溪之论治,诚得之矣。然细察经文,又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之类,则又非尽为火证,此其有余不尽之意犹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

所挟有等 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有湿热者,有湿痰者,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阴虚者,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道路者(按∶此七句本于丹溪),当明辨之。湿热痿者,雨湿浸淫,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胫热气上腾,或四肢酸软肿痛,或足指麻木顽痒,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皆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宜升阳燥湿,禁用填补之剂。湿痰痿者,肥盛之人,元气不能运动其痰,致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所谓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是也(按∶此本于《六要》),宜燥脾行痰。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血虚痿者,凡产后失血后,面色痿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也,宜滋养荣血。然血生于脾,往往用养血药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能补其脾,则血自旺而痿自愈矣。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按∶《简明医彀》曰∶足常热者,火起涌泉穴,防痿证),酸弱痿软,行步艰难,不能久立,脉来涩弱,或左脉虽大,按之无力,宜峻补精血以扶肝肾。血瘀痿者,产后恶露未尽,流于腰膝,或跌扑损伤,积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妨碍道路,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右手脉洪弦滑者,宜运脾消导,从食积治,俟食消积化,然后补脾。(按∶《纲目》引丹溪云∶痿病,食积妨碍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痢后脚软胫疼,或膝肿者,此下多亡阴所致,宜补脾兼升举之剂,若作风治,则反燥其阴而痿难愈。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经络而成痿者,此又当行气逐瘀,与前证迥异矣。(《汇补》)

骨痿 人身之骨,肾所主也。先天本经禀气不足,则骨软而不坚不实,且髓不满骨,筋无血养以束骨,荣卫弱,故骨痿而骨变也。若初长之花木,经风一折受伤,致有欹斜歪横,形质之义同也。古今骨病俱不能治,余用返本还元药,及补肾清肺热药品味,十有二三愈者。(《女科百病问答补遗》)

治例 治宜黄芩黄连当归生地独活牛膝秦艽续断之类,切不可偏于风药而作风治(按∶此一语本出丹溪),亦不可偏于补药而作虚论。此症宜利小便而除其湿热,宜用清凉而通利其气血,其症自可者也。若肾气空虚,腰脊不举,髓竭力乏,行立不能,而为骨痿之症者,前方宜加五味、构杞、山萸、熟地虎骨、败龟之类,(《绳墨》)

凡痿由湿热,脉洪滑而证多烦热者,必当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随证加减用之。若阴虚兼热者,宜《正传》加味四物汤虎胫骨丸或丹溪补阴丸、滋阴八味丸(即知柏六味丸)之类主之。若绝无火证,而止因水亏于肾,血亏于肝者,则不宜兼用凉药以伐生气,惟鹿角胶丸为最善(方见《正传》),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黄丸金刚丸(用萆 、杜仲苁蓉菟丝)之类,俱可择用。若阴虚无湿或多汗者,俱不宜轻用苍术,盖痿证最忌散表,亦恐伤阴也。(《景岳》)

痿属湿热,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忌破气、升、辛热发散,宜大补气血、清热除湿、甘寒、甘温、苦寒、酸寒。(《本草经疏》)

治不宜燥热补阳附子可否) 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附、乳、没、自然铜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煮袋蒸,痿弱转加,如此而死,岂亦天乎。夫治痿与治痹,其治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以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事亲》)

陈无择谓痿因五内不足,诚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者,乃阴也、血也,而诸方悉是补阳补气之剂,能免实实虚虚之患乎。(《微义》)

或云∶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若真阳未衰,概行温补,而不知清热渗湿,宁无反助湿热之患耶。(《医通》)

用下治验 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

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热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热药久矣,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从教。先以舟车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许,明日减三分,两足旧不仁,是日觉痛痒,累至三百行始安。戴人曰∶诸痿独取阳明,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此言不止谓针也,针与药同也。(《三疗》)(按∶又有痿病以盐水吐膈痰治验,当考。)

太学朱修之,八年痿废,更医累百,毫末无功。一日读余《颐生微论》,千里相招。余诊之,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证名脉痿。用承气汤,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缩。再服大承气,又下十余行,手中可以持物。更用黄连黄芩各一斤,酒蒸大黄八两,蜜丸,日服四钱,以人参汤送。一月之内,去积滞不可胜数,四肢皆能展舒。予曰∶今积滞尽矣。煎三才膏十斤与之,服毕而应酬如故。(《必读》)(按∶三才膏当是三才封髓丹,方附《积热》中。)

清补诸方 丹溪加味四物汤,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身(一钱) 熟地黄(三钱) 白芍药 川芎(各七分半) 五味子(九枚) 麦门冬(一钱) 人参(半钱) 黄柏(一钱) 黄连(半钱) 知母(三分) 杜仲(七分半) 牛膝(三分足不软者不用) 苍术(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一云∶血虚者,以四物汤黄柏、苍术,下补阴丸。(《正传》)《回春》参归养荣汤,治痿症,于本方去川芎、五味、麦门、黄连、苍术,加白术茯苓陈皮破故纸甘草

龙胆泻肝汤

柴胡(一钱) 人参 知母 麦门冬 天门冬 草龙胆 山栀子甘草 黄连(各五分) 黄芩(七分) 五味子(七粒)

肝气热色青,爪枯口苦,筋膜干而挛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方考》)

五痿汤,治五脏痿。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麦冬(二钱) 黄柏(炒褐色) 知母(各五分)

水煎服。(《心悟》)(按此三方,俱自东垣清燥汤变来。清燥汤繁重难用,今不录。)

虎胫骨丸(原无方名,从《医统》录),祖传经验,治两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胯等证,因湿热所成者。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 黄柏(酒浸日晒各四两) 牛膝(去芦三两) 龟板(酥炙) 虎胫骨(酥炙) 防己(各一两) 当归尾(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钱。(《正传》)

温补诸方 崇明文学倪君俦,四年不能起于床,延余航海治之。简其平日所服,寒凉者十六,补肾肝者十三。诊其脉大而无力,此营卫交虚。以十全大补加秦艽、熟附各一钱朝服之,夕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远志、萆 、虎骨、龟板、黄柏,温酒送七钱,凡三月而机关利。(《必读》)

大防风汤,气血两虚,风湿相挟,麻痹痿弱。(《赤水》)(方见《历节》)

加味四斤丸,治肝肾脏虚,热淫于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

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地黄 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食前下。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三因》)

《魏氏》鹿茸四斤丸,补气血,壮元阳,强筋骨,除风湿。于本方去地黄菟丝子,加虎胫骨、附子、杜仲、当归。(互见《香港脚》,宜参。)

鹿角丸,治五痿,皮缓毛悴,血脉枯槁,肌肉薄着,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

麋角(镑一斤酒浸一宿) 熟地黄(四两) 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

上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借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与麦,别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麦粉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任下,食前服。(《三因》)

一文学有奇疾,两足不酸不痛,每行动绝不听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坠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坠于左,之玄而行,不能一步步正走。此亦目之稀觏,竟不识为何疾,书无所考。予臆度之,由筋软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动则偏斜扭坠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属木,木纵不收,宜益金以制之。用人参、黄 、白芍药以补肺金,薏苡仁、虎骨、龟板、杜仲以壮筋骨,以铁华粉专制肝木,炼蜜为丸,早晚服之愈。(《赤水》)

五加皮酒,治筋痿,拘挛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 苍耳子(六两) 枸杞子 苡仁(各四两) 生地黄(二两) 木香(五钱)

以好酒一大埕,将药用囊盛,悬埕中,浸七日,取出焙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

其酒听饮,但常使酒气频相接为妙。(同上)(按∶《六要》等重载治痿酒剂,概难适用,姑存此方。)

调摄法 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局方发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杂病广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1. 《杂病广要》
  2. 《医学入门》
  3. 《证治准绳·类方》
  4. 《续名医类案》
  5. 《证治准绳·杂病》
  6. 《推求师意》
  7. 《寿世保元》
  8. 《杂病治例》
  9. 《临证指南医案》
  10. 《凌临灵方》
  11. 《医碥》
  12. 《中医词典》
  13. 《医碥》
  14. 腲腿风《中医词典》
  15. 《张聿青医案》
  16. 腲腿《中医词典》
  17. 《古今医鉴》
  18. 猥退风《中医词典》
  19. 《万病回春》
  20. 萎缩性鼻炎《耳鼻咽喉外科学》
  21. 《顾松园医镜》
  22. 萎缩性鼻炎《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23. 《古今医案按》
  24. 萎缩性鼻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5. 《医经原旨》
  26. 萎缩《病理学》
  27. 《证治汇补》
  28. 萎蕤女萎《本草蒙筌》
  29. 《儒门事亲》
  30. 萎蕤《得配本草》
  31. 《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