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

《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准绳》、《六要》并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而医书分门类证,有七气而无蓄血,予故增着之。此说为是,然古人间有为蓄血立类者,但不多见耳。

脉候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脉经》)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疆者生,小弱者死。(同上)

据脉验之,挟血者脉来乍涩乍数,闪烁明灭,或沉细而隐伏也。若夫血与热交攻,则左手寸关按之洪盛。盖心主血,肝藏血,固如是尔。(《直指》)(宜参伤寒

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续焰》)

瘀血胁痛,肝脉弦紧,此为常,勿以必死论。(《医碥》)

源候 夫肝藏血而心主之,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故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凡神志昏昏,惊狂冒闷,烦渴呕吐,语短内疼,鼻衄唾红,眼红面赤,骨热肤哄,肠垢尿多,胸满顽痰, 语多汗,甚至四肢厥冷,懵不知人,不问男子妇人,皆血证耳。(《直指》)

蓄血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其证多发热,其热类外感,而不头疼,不作渴,天明少间,至午复剧,有汗汗多,剂颈而还,自汗无气以息,目光短,不思饮食,不得眠,二便自利,小便或赤,大便或泄。(《本草经疏》)

三焦辨异(膈间证试法)经曰∶血上逆则忘,血下蓄则狂。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血之所在,当以此推。(《直指》)

何以知其蓄在下焦?曰∶脐下结急,外热内痛,尺脉洪而数也。(同上)

衄血,蓄血上焦。心下手不可近,蓄血中焦。其脐腹小肿大痛,蓄血下焦。蓄血上焦,或呕或衄或吐,此胸中手不可近也。(《元戎》)

衄血蓄血上焦 年高噎膈,饮食屈曲下行,胃口有蓄血也。妇人郁结,久亦有之,心下手不可近,蓄在中焦。好嗜炙 辛辣热酒,积久血瘀胃脘,嘈杂有痛。脐腹肿大痛,血蓄下焦,小便自利。三焦蓄血,脉俱见,左手中脉多弦涩。(《六要》)

前后心胀,喉中有血腥气,气口脉涩,此膈间有蓄血也。试法,呷热姜汤,有呃者瘀血也。犀角地黄汤童便桃仁大黄攻散之,或平胃合越鞠(方见《诸气》)加韭汁,童便消伐之。(《医通》)

伤寒瘀血(详见《伤寒》中)伤寒内有瘀血候∶夫人先瘀结在内,因伤寒病,若热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病源论》)

病余瘀血 病者或因发汗不彻,及吐衄不尽,瘀蓄在内,使人面黄唇白,大便黑,脚弱气喘,甚则狂闷,皆瘀血所致。(《三因》)

坠堕瘀血 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脉经》)

病者有所坠堕,恶血留内,或因大怒,肝血并湿停蓄不散,两胁疼痛,脚善 ,骨节时肿,气上不止,皆由瘀血在内。(《三因》)

人有恶寒发热,状似伤寒,其脉芤涩,其证胁下与小腹疼痛,手不可近,大便黑小便利者,此瘀血证谛也。

盖胁与小腹乃属肝部,肝为血海,故有瘀血蓄积于此,须审其日前曾有跌坠挫闪拳踢之情。若服寒凉药,恐血得寒则凝。倘瘀血上冲,昏迷不省,良久复苏,此皆血证之候也,宜行气活血之药可也。(《岭南卫生方·附录》)

跌扑损伤,或被人打踢,或物相撞,或取闪肭,或奔走努力,或受困屈,或发恼怒,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下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在上者宜饮韭汁,切不可饮冷水,血见寒则凝,但一丝血入心即死。(《订补指掌》)

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簇刃伤,胸腹积血不散,以童便同酒,煎大黄,随轻重下之,或香壳散加童便。腰胁滞痛,复元通气散(方见《寒疝》)去牵牛,加枳壳柴胡牡丹皮。恶血留于腹胁,痛不可忍,复元活血汤

挟血如见祟状,当归活血汤。(《医通》)(当归活血汤用归、芍。生地、桂、桃仁茯苓枳壳柴胡甘草干姜红花十一味。)

难易 蓄血下黑如漆,最为危殆。但下后神气稍宁,脉无变异,即为可疗。如下后神气昏愦,脉见虚脱,加以厥冷呃逆,多不可救。(《医通》)

治例 《活人总括》所载小柴胡汤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皆其要药,血结者汤剂中入醋为佐,特于此而申言之。(《直指》)

忌破气,复忌补气。下、苦寒、辛燥,宜行血、辛温,佐以咸寒。瘀血行后,宜补血、益脾、和肝。(《本草经疏》)

身有寒热发黄,脉弦细而伏,服补泻诸药不应,《千金》用大黄、芒硝、归尾、桃仁、人参桂心为散,酒服二方寸匕,借参、桂之力以攻之。膏粱肥盛,多为痰湿热血蓄胃口,或兼胁满,或少腹结痛,朝用浚血丸(按∶此用参、术、苓、甘、半夏曲浮石牡丹当归、桃仁、山甲、桂)兼培胃气,夕用变通抵当丸(按∶此去水蛭,加虫者)专散蓄血,方得峻药缓攻之妙。虚人虽有瘀血,其脉亦芤,必有一部带弦,宜兼补以去其血,桃核承气加人参五钱,分三服,缓攻之,可救十之二三。又中气虚人,胃脘有死血,每食姜汤必呃,宜人参、云术各二两为末,桃仁一两同干漆炒,去漆,细研蜜丸弹子大,早晚细嚼一丸,醇酒下。(《医通》)

痰血相挟 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所患之处,按之则痛而不移。其证则痰裹其血,或自汗到颈而还,或吐血,或衄血,或大便黑而小便清长,治宜导痰消血。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所患之处,则痛而少移。其证则血裹其痰,或为胀闷,或为寒热,治宜破血消痰,先破其血而后消痰,或消痰破血二者兼而治之也。医或误与补药及寒凉之剂,致使病邪郁久而成窠囊者,不治。其窠囊之验,如腋下偏热烙手,所患之处,则痛而不能转侧,或肺幕间偏热偏肿,而喘嗽痰臭,其痰似水,验之则沉而不浮是矣。故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者不治。正此谓也。(《粹言》)(按∶此说过凿,姑存之。)

破瘀方法 凡血妄行瘀蓄,必用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盖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故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虚弱者加入补药可也。(《医碥》)

鸡鸣散,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血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并以此药,利去瘀血即愈。此药推陈致新,治折伤神效。

大黄(一两酒蒸) 杏仁三七粒去皮尖,《纲目》引作桃仁)

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碗裂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口开,以热小便灌之。(《三因》)

当归导滞散,治打扑损伤,落马堕车瘀血,大便不通,洪肿暗青,疼痛昏闷,蓄血内壅欲死。

川大黄(一两) 当归(三钱)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末,入麝香研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宝鉴》)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

大黄(一两酒浸) 柴胡(五钱) 栝蒌根 穿山甲(炮)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各二钱)

桃仁(汤泡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除桃仁为 咀,每服一两重,水二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下桃仁泥,再煎一两沸,去渣温服食前,以利为度。(同上)(按∶《准绳》代抵当丸,用大黄、芒硝、桃仁、当归、生地、穿山甲、桂,盖从此方而变化者。《医通》曰∶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犀角黄汤,治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甚血在上焦,此药主之。

犀角(镑) 大黄(各一钱) 黄芩 黄连(各二钱) 生地黄(四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服。(《选要》)(按∶此本云岐子方,今加犀角。又《医统》引《拔萃》亦有犀角。)

和血诸方 加减四物汤,治血气不足,肢体乏力,或瘀血腹痛,或下血过多。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干姜(炒各半两) 南木香 甘草(炒各二钱半)

锉散,每服三钱,食前煎服。若腹不痛,则无瘀血。更加人参,又能益血。(《直指》)

柴胡疏肝散,治怒火伤肝,胁痛,血菀于上。

柴胡 橘皮(醋炒各二钱) 川芎(童便浸切) 芍药 枳壳(炒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醋炒钱半)

山栀姜汁炒黑一钱) 煨姜(一片)

水煎,食前温服。吐血,加童子小便半盏。(《医通》)

香壳散,治蓄血暴起,胸胁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炒三钱) 枳壳(炒二钱) 青皮(炒) 陈皮 乌药 赤芍药 蓬术(醋炒各一钱) 归尾(三钱) 红花(五分) 甘草(炙二分生三分)

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去滓,加童便半盏,空心温服,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不应,加延胡索、穿山甲。(同上)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杂病广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杂病广要》书籍目录
  1. 瘀血《杂病广要》
  2. 瘀血《中医基础理论》
  3. 瘀血《普济方·针灸》
  4. 瘀血《新修本草》
  5. 瘀血《明医指掌》
  6. 瘀血《中医词典》
  7. 瘀血《明医指掌》
  8. 瘀血《伤寒说意》
  9. 瘀血《血证论》
  10. 瘀血《中医名词词典》
  11. 瘀血《医效秘传》
  12. 瘀肉攀睛《中医词典》
  13. 瘀血(产后)《金匮悬解》
  14. 瘀热在里《中医词典》
  15. 瘀血闭结《中医词典》
  16. 瘀热在里《中医名词词典》
  17. 瘀血短气《中医词典》
  18. 瘀热《中医名词词典》
  19. 瘀血短气《医学衷中参西录》
  20. 瘀呃《中医词典》
  21. 瘀血发黄《中医词典》
  22. 瘀痘后两目肿门主论《疡医大全》
  23. 瘀血发黄《医述》
  24. 瘀斑《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5. 瘀血发热《中医词典》
  26. 淤积性皮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7. 瘀血发热二例《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8. 釉质发育不全《口腔科学》
  29. 瘀血发热二例《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30. 痏(wěi,音委)《中医词典》
  31. 瘀血泛注《正体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