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五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嗽上气、喘、哕、咽痛、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殸/禾)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殸/禾)与馨同。
经络在外为阳,头、项、腰、脊、臂、脚六者掣痛,是谓阳经之六病。阳有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一经六病,三六十八,此阳病之十八也。五脏在内为阴,咳嗽上气、喘促、哕逆、咽痛、肠鸣胀满、心痛拘急,是为阴脏之六病。阴有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一经六病,三六十八,此阴病之十八也。五脏之病,非第各有十八,一脏之病,虚则六气乘我,实则我乘六气,合之本气自病,亦有六条,是为三六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也。人又有六微,《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于小肠也。凡脏邪则甚,腑邪则微,故六腑之病,谓之六微。一腑之病,虚则六气乘我,实则我乘六气,合之本气自病,亦有六条,是为三六十八。六腑病各有十八,合为一百八病也。此三阳三阴、五脏六腑之中于五邪,虚实相乘之大数也。五劳,五脏之劳病,六极,六腑之极病,七伤,饮食、忧劳、饥饱、房室、经络、营卫、气血之损伤,(五劳七伤,解见虚劳。)妇人三十六病,(解见妇人妊娠、产后、虚劳。)皆本内伤,不关外邪,故另当别论,不在其中。
五邪维何?清邪居于上,浊邪居于下,大邪中于表,小邪中于里,馨饦之邪,从(殸/禾)入者,宿食也,是谓五邪。五邪中人,各有一定之法度。风为大邪,中于身前,多得之日早,寒为小邪,中于身后,多得之日暮,湿为浊邪,伤于下焦,雾为清邪,伤于上部,此五邪中人之部位也。风则令脉浮虚,是谓大邪之中表,寒则令脉紧急,是谓小邪之中里,雾则伤其皮腠,居于上而中于表,湿则流于关节,居于下而中于里,食则伤其脾胃,入于口而中于中,此五邪中人之处所也。邪虽有五,不过寒热二者而已,五邪中人,总之极寒则内伤于经,极热则外伤于络也。

- 脏腑经络五《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四《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脏腑经络十一《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玉函经二注》
- 脏腑经络十五《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要略浅注》
- 脏腑经络十四《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要略心典》
- 脏腑经络十三《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脏腑经络十六《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三条)《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脏腑经络十二《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 脏腑经络十《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一《金匮悬解》
- 脏腑经络三《金匮悬解》
- 脏腑惊证《中医词典》
- 脏腑经络七《金匮悬解》
- 脏腑井荥为五六《针灸素难要旨》
- 脏腑经络配合《伤寒直格》
- 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针灸聚英》
- 脏腑经络六《金匮悬解》
- 脏腑联系分合详说《经络汇编》
- 脏腑经络九《金匮悬解》
- 脏腑六脉诊法《医学入门》
- 脏腑经络二《金匮悬解》
- 脏腑论《寿世保元》
- 脏腑经络八《金匮悬解》
- 脏腑脉象《四圣心源》
《金匮悬解》
- 金匮要略方论原序
- 自叙
- 后叙
- 叙
- 卷一
- 卷二·外感
- 五脏风寒积聚 二十一章
- 五脏风寒 十九章
- 五脏风寒一
- 五脏风寒二
- 五脏风寒三
- 五脏风寒四
- 五脏风寒五
- 五脏风寒六
- 五脏风寒七
- 五脏风寒八
- 五脏风寒九
- 五脏风寒十
- 五脏风寒十一
- 五脏风寒十二
- 五脏风寒十三
- ◎姜甘苓术汤一
- 五脏风寒十四
- 五脏风寒十五
- 五脏风寒十六
- 五脏风寒十七
- 五脏风寒十八
- 五脏风寒十九
- ◎麻仁丸二 方见《伤寒》
- 积聚 二章
- 卷三·外感杂病
- 卷四·外感杂病
- 痉湿暍 二十七章
- 痉 十三章
- 湿 十一章
- 湿病一
- 湿病二
- 湿病三
- 湿病四
- 湿病五
- 湿病六
- 湿病七
- ◎麻黄加术汤八
- 湿病八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九
- 湿病九
- ◎防己黄芪汤十
- 湿病十
- ◎桂枝附子汤十一 方见《伤寒·太阳》
- ◎去桂加白术汤十二 方见《伤寒》
- 湿病十一
- ◎甘草附子汤十三 方见《伤寒·湿病》
- 暍 三章
- 卷五·外感杂病
- 卷六·外感杂病
- 百合狐惑阴阳毒 十三章
- 百合 九章
- 狐惑 二章
- 阳毒 一章
- 阴毒 一章
- 卷七·内伤
- 血痹虚劳 十八章
- 血痹 二章
- 虚劳 十六章
- 虚劳一
- 虚劳二
- 虚劳三
- 虚劳四
- 虚劳五
- 虚劳六
- 虚劳七
- 虚劳八
- 虚劳九
- 虚劳十
- ◎桂枝龙骨牡蛎汤三十三
- 虚劳十一
- ◎小建中汤三十四 方见《伤寒·少阳》
- 虚劳十二
- ◎黄芪建中汤三十五
- 虚劳十三
- 虚劳十四
- ◎薯蓣丸三十六
- 虚劳十五
- ◎酸枣汤三十七
- 虚劳十六
- ◎大黄(庶/虫)虫丸三十八
- 附方 卷七·内伤
- 卷八·内伤杂病
- 惊悸吐衄下血瘀血 十八章
- 惊悸 四章
- 吐衄下血瘀血 十四章
- 卷九·内伤杂病
- 卷十·内伤杂病
- 卷十一·内伤杂病
- 卷十二·内伤杂病
- 卷十三·内伤杂病
-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 呕吐哕 二十四章
- 呕吐一
- 呕吐二
- 呕吐三
- 呕吐四
- 呕吐五
- 呕吐六
- 呕吐七
- 哕八
- 呕吐九
- ◎大半夏汤七十
- 呕吐十
- ◎茯苓泽泻汤七十一
- 呕吐十一
- ◎文蛤汤七十二
- 呕吐十二
- ◎猪苓散七十三
- 呕吐十三
- ◎大黄甘草汤七十四
- 呕吐十四
- ◎四逆汤七十五 方见《伤寒·太阴》
- 呕吐十五
- 呕吐十六
- ◎小柴胡汤七十六 方见《伤寒·少阳》
- 呕吐十七
- ◎半夏泻心汤七十七 方见《伤寒·少阳》
- 呕吐十八
-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
- 呕吐十九
- 呕吐二十
- ◎半夏干姜散七十九
- 呕吐二十一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 方见《伤寒·少阳》
- 呕吐二十二
- ◎生姜半夏汤八十一
- 呕哕二十三
- ◎橘皮汤八十二
- 哕逆二十四
- ◎橘皮竹茹汤八十三
- 下利 二十五章
- 下利一
- 下利二
- 下利三
- 下利四
- 下利五
- 下利六
- 下利七
- 下利八
- 下利九
- 下利十
- 下利十一
- 下利十二
- 下利十三
- 下利十四
- ◎桂枝汤八十四 方见《伤寒·太阳》
- 下利十五
- ◎通脉四逆汤八十五 方见《伤寒·少阴》
- 下利十六
- ◎诃黎勒散八十六
- 下利十七
- ◎紫参汤八十七
- 下利十八
- ◎栀子豉汤八十八 方见《伤寒·太阳》
- 下利十九
- ◎小承气汤八十九 方见《伤寒·阳明》
- 下利二十
- 下利二十一
- 下利二十二
- 下利二十三
- 下利二十四
- ◎白头翁汤九十 方见《伤寒·厥阴》
- 下利二十五
- ◎桃花汤九十一 方见《伤寒·少阴》
- 附方 卷十三·内伤杂病
- 卷十四·内伤杂病
- 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
- 痰饮一
- 痰饮二
- 痰饮三
- 痰饮四
- 痰饮五
- 痰饮六
- 痰饮七
- 痰饮八
- 痰饮九
- 痰饮十
- 痰饮十一
- 痰饮十二
- 痰饮十三
- 痰饮十四
- 痰饮十五
- ◎苓桂术甘汤九十二 方见《伤寒·太阳》
- 痰饮十六
- 痰饮十七
- ◎甘遂半夏汤九十三
- 痰饮十八
- ◎己椒苈黄丸九十四
- 痰饮十九
- ◎十枣汤九十五 方见《伤寒》
- 痰饮二十
- ◎大青龙汤九十六 方见《伤寒·太阳》
-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
- 痰饮二十一
- ◎木防己汤九十八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九十九
- 痰饮二十二
- ◎五苓散一百 方见《伤寒·太阳》
- 痰饮二十三
- ◎小半夏加茯苓汤百一
- 痰饮二十四
- ◎泽泻汤百二
- 痰饮二十五
- ◎小半夏汤百三
- 痰饮二十六
- 痰饮二十七
- ◎厚朴大黄汤百四
- 痰饮二十八
- 痰饮咳嗽二十九
- 痰饮咳嗽三十
- 痰饮咳嗽三十一
- 痰饮咳嗽三十二
- 痰饮咳嗽三十三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百五
- 痰饮咳嗽三十四
- ◎苓甘五味姜辛汤百六
- 痰饮咳嗽三十五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百七
- 痰饮咳嗽三十六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百八
- 痰饮咳嗽三十七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百九
- 附方 卷十四·内伤杂病
- 卷十五·内伤杂病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十三章
- 肺痿肺痈 五章
- 咳嗽上气 八章
- 咳嗽上气六
- 咳嗽上气七
- 咳嗽上气八
- ◎越婢加半夏汤百十三
- 咳嗽上气九
- ◎小青龙加石膏汤百十四
- 咳嗽上气十
- ◎厚朴麻黄汤百十五
- ◎泽漆汤百十六
- 咳嗽上气十一
- ◎射干麻黄汤百十七
- 咳嗽上气十二
- ◎麦门冬汤百十八
- 咳嗽上气十三
- ◎皂荚丸百十九
- 附方 卷十五·内伤杂病
- 卷十六·内伤杂病
- 胸痹心痛短气 九章
- 胸痹心痛一
- 胸痹短气二
- 胸痹心痛短气三
- ◎栝蒌薤白白酒汤百二十
- 胸痹心痛四
- ◎栝蒌薤白半夏汤百二十一
- 胸痹心痛五
- ◎枳实薤白桂枝汤百二十二
- ◎人参汤百二十三
- 胸痹短气六
- ◎茯苓杏仁甘草汤百二十四
- ◎橘枳生姜汤百二十五
- 胸痹七
- ◎薏苡附子散百二十六
- 胸痹心痛八
- ◎桂枝生姜枳实汤百二十七
- 胸痹心痛九
- ◎乌头赤石脂丸百二十八
- 附方 卷十六·内伤杂病
- 卷十七·内伤杂病
- 腹满寒疝宿食 二十五章
- 腹满 十七章
- 腹满一
- 腹满二
- 腹满三
- 腹满四
- 腹满五
- 腹满六
- 腹满七
- 腹满八
- 腹满九
- 腹满十
- ◎附子粳米汤百二十九
- 腹满十一
- ◎大建中汤百三十
- 腹满十二
- ◎赤丸百三十一
- 腹满十三
- ◎大黄附子汤百三十二
- 腹满十四
- ◎厚朴七物汤百三十三
- 腹满十五
- ◎厚朴三物汤百三十四
- 腹满十六
- 腹满十七
- ◎大柴胡汤百三十五
- 寒疝 三章
- 宿食 五章
- 附方 卷十七·内伤杂病
- 卷十八·内伤杂病
-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七章
- 趺蹶 一章
- 手指臂肿 一章
- 转筋 一章
- 狐疝 一章
- 蛔虫 三章
- 卷十九·外科
- 卷二十·妇人
- 卷二十一·妇人
- 产后 十一章
- 产后一 三病十一
- 产后二 郁冒十二
- 产后三 胃实发热十三
- 产后四 腹痛十四
- 产后五 腹痛烦满十五
- ◎枳实芍药散百六十
- 产后六 瘀血十六
- ◎下瘀血汤百六十一
- 产后七 恶露不尽十七
- 产后八 中风十八
- 产后九 中风发热十九
- ◎竹叶汤百六十二
- 产后十 中虚烦呕二十
- ◎竹皮大丸百六十三
- 产后十一 下利二十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百六十四
- 附方 卷二十一·妇人
- 卷二十二·妇人
- 杂病 二十二章
- 杂病一 热入血室二十二
- 杂病二
- 杂病三
- 杂病四
- 杂病五 半产漏下二十三
- ◎旋覆花汤百六十五
- 杂病六 陷经漏黑二十四
- ◎胶姜汤百六十六
- 杂病七 经水不利二十五
- ◎抵当汤百六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
- 杂病八 带下二十六
- ◎温经汤百六十八
- 杂病九
- ◎土瓜根散百六十九
- 杂病十
- ◎矾石丸百七十
- 杂病十一 吐涎心痞二十七
- 杂病十二 脏燥悲伤二十八
- ◎甘麦大枣汤百七十一
- 杂病十三 咽中炙裔二十九
- ◎半夏厚朴汤百七十二
- 杂病十四 腹中疾痛三十
- 杂病十五
- 杂病十六 血气刺痛三十一
- ◎红蓝花酒百七十三
- 杂病十七 水与血结三十二
- ◎大黄甘遂汤百七十四
- 杂病十八 转胞三十三
- 杂病十九 阴吹三十四
- 杂病二十 阴寒三十五
- ◎蛇床子散百七十五
- 杂病二十一 阴疮三十六
- ◎狼牙汤百七十六
- 杂病二十二
- 卷二十三·附录
- 杂疗方
- 卷二十四·附录
- 禽兽鱼虫果食菜谷禁忌
-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
-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 治食生肉中毒方
-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 治马肝中毒未死方
- 治马肝中毒未死方 又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又方
-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又方
- 治食牛肉中毒方
-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方
-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
- 脍食之在心胸中不化,吐复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瘕病,治之方
- 食鲙多,不消,结为癥病,治之方
-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 食鯸鱼中毒方
- 食蟹中毒治之方
- 食蟹中毒治之方 又方
- 食诸果中毒,治之方
- 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
- 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
- 食躁或躁方
- 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
- 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
-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
-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 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
-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