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金匮钩玄》书籍目录

尝读刘河间先生三消之论,始言天地六气五味,以配养人身六味五脏,而究乎万物之源;终引《内经》论渴诸证,以辩乎世方热药之误。此比物立象,反复详明,非深达阴阳造化之机者,孰能如是邪。请陈其略∶夫经中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结热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肠痹热而渴者,有因伤饱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天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而渴者,有因痛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为燥热之疾一也。三消之热,本湿寒之阴气衰,燥热之阳气大甚,皆因乎饮食之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实热结于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实热燥甚于肾,故渴而不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故治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岂不以滋润之剂,养阴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书,谓因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多小便。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吁!若此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矣。以彼人言,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能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暗哉。彼不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于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渗泄浸润于外,则阴燥竭而无以自养,故久而多变为聋盲疮疡之类而危殆。其为燥热伤阴也,明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金匮钩玄》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金匮钩玄》书籍目录
  1. 三消之疾燥热胜阴《金匮钩玄》
  2. 三消症章《医学妙谛》
  3. 三消之说当从火断《儒门事亲》
  4. 三消症《经验麻科》
  5. 三消总论《症因脉治》
  6. 三消证治论《叶选医衡》
  7. 三硝基苯磺酸(TNBS)标记核酸探针《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8. 三消证《明医指掌》
  9. 三痟《中医词典》
  10. 三消饮(《温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1. 三辛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2. 三消说《研经言》
  13. 三星丹《外科传薪集》
  14. 三消诗《医学实在易》
  15. 三形《中医词典》
  16. 三消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17. 三虚《中医词典》
  18. 三消门《丹台玉案》
  19. 三虚三实《黄帝内经太素》
  20. 三消脉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1. 三阳《中医名词词典》
  22. 三消脉候《类证治裁》
  23. 三阳《中医词典》
  24. 三消脉案《类证治裁》
  25. 三阳并合香港脚证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6. 三消论治《类证治裁》
  27. 三阳并至其绝在肾《类经》
  28. 三消解《儿科萃精》
  29. 三阳病《中医词典》
  30. 三消干渴《景岳全书》
  31. 三阳传胃《四圣悬枢》

《金匮钩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