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辨治总则

《虚损病类钩沉》书籍目录

《内经》首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内经·腹中论》有四乌鲗骨一藘茹方:“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从《内经》记载可见,先秦时期以扶正、祛邪扶正两法辨治虚损已露端倪。这对于后世在虚损的治疗上有极深的意义。

难经》提出著名的五脏治法:“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内经》、《难经》之论,对后世虚损之辨治有着极深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正如清·吴师朗《不居集》有云:“秦越人治虚损之祖也,其发明五脏治法,优入圣域。虽无方可考,而调治之法,已耀然矣。后世诸贤千方百论,有逃此数语乎?”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列出治疗虚损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虫丸等。从虚劳诸方可知,仲景辨治虚损,以调补阴阳为主,偏于补中安肾。更值得一提的是,仲景所立大黄虫丸一方,首次在虚损之辨治上阐发了去瘀生新、祛邪安正的主导思想。

金·刘河间《保命集》:“虚损之人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

金·李东垣《脾胃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剂泻胃土尔。今立补中益气汤。”其治疗虚损以中气虚下陷立论,主温补脾胃,固后天之本为法。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然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何为其然也?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而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而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则是地之阴已不胜于天之阳,月之阴亦不敌于日之阳。天地日月尚然,而况于人乎!”朱丹溪以天地日月比相于人体,立“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论,治疗虚损着眼于阴虚火旺,开滋阴降火治疗虚损之先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治疗虚损兼顾真阴真阳。谓:“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薛立斋曰:“痨瘵之证,大抵属足三阴亏虚,虚热无火之证。……当用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可见其辨治虚损多脾肾兼顾,其学术思想受李东垣影响之深,此外,其擅长六味、八味调治肾命阴阳水火,注重补阴中之阳引火以归原。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认为虚损的辨治应着眼于肺、脾、肾三脏。谓:“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虚之道毕矣。”

清·喻昌《医门法律》:“尝富后贫,名曰脱营;尝贵后贱,名曰失精。脱营、失精,非病关格,即病虚劳,宜以渐治其气之结、血之凝,乃至流动充满,成功千日可也。”喻氏从气、血立论,立疏气、活血之法,可谓是对仲景从血分论治虚损的又一发挥。可贵之处在于,其摒弃虚损之纯补误区,重视情志在本病中之因素,可见其辨治虚损之活法圆机。

吴师朗《不居集》:“外感日久,而余邪未尽者,凡用补药必兼祛邪,邪去则补亦得力。”“外感失血受伤已深,外证虽减,而吐血之根已伏于此,若不及时驱逐余邪,调补真阴,培其真元,固其血络,有竟成吐血之症,终身不愈者。”“疫气时行,有见寒热,而用大汗、大吐、大消食之剂,见气血益虚,而危殆甚矣。且有真正时疫,而误认虚劳,竟用温补,杀人甚速。”“解托、补托二法,此治虚劳而兼外感,或外感而兼虚劳,为有外邪而设,非补虚治损之正方也。”“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惟选忠厚和平之品,补土生金,燥润合宜,两不相碍也。……理脾阴一法,扶脾即所以保肺,保肺即所以扶脾。”吴氏首倡外因致外损论。其所立解托、补托及理脾阴三法,究其本原,是受仲景血痹虚劳篇以及李东垣之脾胃论的启发,可谓以祛邪扶正原则辨治虚损的中坚力量。

历代关于虚损的辨治可谓是宗派众多,因此,上述理论只不过是中医文献中关于虚损辨治之沧海一粟。但是,他们却代表了辨治虚损的精髓所在,其余宗派虽然繁杂,所论辨治亦各有千秋,如清·胡慎柔《慎柔五书》善于辨脉施治;明·龚君中《红炉点雪》从水亏火炽金伤出发创立的滋水、清金、降火之法。但鲜有悖上述九家之言者,故不赘述。综观文献,先贤辨治虚损不外扶正及扶正祛邪二法。后世医家虽各有主见,但均是对《内经》、《难经》经义之有益补充,其别在于偏重各有不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虚损病类钩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虚损病类钩沉》书籍目录
  1. 辨治总则《虚损病类钩沉》
  2. 辨治杨季登二女奇证奇验《寓意草》
  3. 辨中风二《伤寒寻源》
  4. 辨治温热病中宜用白虎汤并不伤人以解世俗之惑,并明概投附、桂、干姜杀人之误《顾松园医镜》
  5. 辨中风三《伤寒寻源》
  6. 辨治年久眼病先补气血论《眼科阐微》
  7. 辨中风一《伤寒寻源》
  8. 辨指筋纹秘诀歌《幼科推拿秘书》
  9. 辨中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10. 辨蜘蛛疮漆疮冻疮论《疡科心得集》
  11. 辨中暑中热《幼科铁镜》
  12. 辨症总诀《尤氏喉症指南》
  13. 辨肿、痛、痒、脓、麻木《中医外科学》
  14. 辨症歌《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15. 辨诸疮总论《疡科心得集》
  16.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证治心传》
  17. 辨诸血《幼科铁镜》
  18. 辨症《医门补要》
  19. 辨子母存亡《医宗金鉴》
  20. 辨症《外科大成》
  21. 辨子母存亡《妇科心法要诀》
  22. 辨症《麻疹备要方论》
  23. 辨紫茸之伪《吴医汇讲》
  24. 辨郑声《松峰说疫》
  25. 辨自缢死解绳法《圣济总录》
  26. 辨证诊断《中医伤科按摩学》
  27. 辨自缢死心下尚微温虽久犹可活法《圣济总录》
  28. 辨证早决安危《活幼心书》
  29. 辨宗气《医学摘粹》
  30.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内外伤辨》
  31. 辨宗气卫气营气《冯氏锦囊秘录》

《虚损病类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