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系由几种着色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皮肤,但有时也可累及内脏。
【病因及流行病学】
本病的病原菌是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着色真菌、卡氏分枝孢子菌及皮炎着色真菌,其中以裴氏着色真菌引起者最常见。但脑脓肿综合症是由另一种暗色真菌毛状分枝孢子所致;囊肿皮下型为高氏瓶霉菌和曾氏瓶霉菌所引起。
着色真菌广布于自然界中,好腐生于潮湿地带,腐臭的树木或植物上。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外伤密切相关,致病菌可以从伤口处侵入皮肤而感染。一般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引发血行播散而累及脏器;本病的发生过程也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关,因皮损发生后,有时不经医治,部分病变也可逐渐自然痊愈。
着色真菌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散发,但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在我国1951年于山东省首次发现,随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北京及上海等省市皆有病例报道。其中在山东的章丘及河南之荥阳为主要流行地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谓沉疴顽疾,常历经几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最后可使患者肢体致残,重症者还可危及性命,故对着色真菌病的防治应予以重视。
【临床表现】
着色真菌病以成人男性局多,患者主要是农民或泥瓦木工。好发部位于国外报告多见在下肢,尤其足背及小腿上,但在我国山东章丘的患者所见则以手腕部为最多。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变成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园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合,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呈慢性经过,可历经数年或数十年而不愈,但一般健康尚可,如不积极坚持医治,最终可使患者肢残废,丧失劳动力。某些患者可累及内脏而出现相应症状。
脑脓肿综合症多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种病人予后不佳。
囊肿皮下型多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结节,该结节以后中央发生坏死并形成坚实的皮下囊肿。其直径约2厘米左右。
【诊断】
除了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特征以外,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切片在浸润的郎罕氏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园形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片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行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治疗】
一.在农村劳动中如遇皮肤损伤,对伤口应该认真处理.。
二.内用疗法
(一)5-氟孢嘧啶:本药可按每公斤每日100mg计算内服,可以获效。但需长期连续应用,直至皮疹消失为止.。
(二)噻苯哒唑 每日2克,连用3-6月,或许可见效。
(三)大蒜素静滴或口服咪唑类药.球红霉素、庐山霉素、二性霉素乙等抗真菌药都可酌性试用。
(四)碘化钾内服,逐渐增加剂量到3-6克,分3-4次服,连用至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为止。据报道用此药治本药,其疗效不如治疗孢子丝菌病。
三.外用疗法
(一)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面积较小的损害。
(三)局部温热疗法:鉴于着色协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灯泡局烤等使病变地方湿度达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最适宜在适宜在农村开展。
(四)二性霉素乙10~50mg,进行局部注射(每5mg 本品加入2%奴夫卡因1ml)。每周一次,坚持3个月,可能奏效。此疗法也可用庐山霉素代替。
(五)局部外用噻苯哒唑二甲基亚砚溶液或10%5-氟胞嘧啶软膏均可望见效。

- 着色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 着恼病《扁鹊心书》
- 着砂方四首《外台秘要》
- 着肤灸《中医词典》
- 着邪狂走《奇效简便良方》
- 着床《生理学》
- 着衣法《古今医统大全》
- 着痹(即麻木不仁)《医学纲目》
- 着至教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着痹(即麻木)《证治准绳·类方》
- 针《中医词典》
- 着痹《金匮翼》
- 针《外科大成》
- 着痹《证治准绳·杂病》
- 针艾《中医词典》
- 着痹《凌临灵方》
- 针砭《中医词典》
- 着痹《中医词典》
- 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外科大成》
- 着痹《中医词典》
- 针柄灸《中医词典》
- 着痹《圣济总录》
- 针拨白内障术《中医词典》
- 蟅虫《中药学》
- 针博士《中医词典》
- 蟅虫《神农本草经》
- 针赤眼《明目至宝》
- 鹧鸪肉《饮食须知》
- 针刺保健《中医养生学》
- 鹧鸪鸟《新修本草》
- 针刺补泻的原则《中医刺灸》
《皮肤性病学》
- 第一章 皮肤的解剖组织学及生理
- 第二章 皮肤病理组织的基本变化
- 第三章 皮肤病的免疫学基础
- 第四章 皮肤病的症状及诊断
- 第五章 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
- 第六章 化脓性皮肤病
- 第七章 皮肤真菌病
- 第八章 病毒性皮肤病
- 第九章 麻风病 Leorsy ,Lepra
- 第十章 皮炎湿疹皮肤病
-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Confact Dermafifis)
- 第二节 湿疹(Eczema)
- 第三节 异位性皮炎(Afodic dermafifis)
- 第四节 药物性皮炎(Dermafifis medicamentosa)
- 第十一章 风团及红斑性皮肤病
- 第一节 荨麻疹(Urticaria)
- 第二节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
- 第三节 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forme)
- 第四节 结节性红斑(Eryfhema modosum)
- 第十二章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 第十三章 瘙痒性皮肤病
- 第十四章 昆虫性皮肤病
- 第十五章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 第十六章 大疱性皮肤病
- 第一节 天疱疮(Pemphigus)
- 第二节 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 (Duhring)
- 第三节 大疱性类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 附 疱疹样天疱疮(Herpetiforn Pemphigus)
- 第十七章 维生素缺乏皮肤病
- 第十八章 皮肤附件病及其它常见病
- 第一节 寻常性痤疮
- 第二节 皮脂溢出 Seborrhea
- 第三节 脂溢性皮炎 Dermatitis Seborrheica
- 第四节 酒渣鼻 Rosacea
- 第五节 斑秃(Alopecia Areata)
- 第六节 白癜风(Vvitiligo)
- 第十九章 性传播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