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

《慎柔五书》书籍目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虚,细而微者血气俱虚,小者血气俱少。

仲景《要略》曰∶脉芤者血虚,沉而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慎斋先生云∶浮大脉,见于右尺,为假火,假火按内伤施治。

凡损病脉数,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即胃家生发之兆矣。左脉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调治非二三年不愈也。

紧数之脉,表里俱虚,紧为寒伤卫,数为血不足。肺紧则肺气不足,不能卫皮毛而畏风脉数则阴虚火动,脉紧犹有胃气,脉数则无胃气。(以脉紧为有胃气,真见到之言,然亦须审有无伏阳在内,若紧而孤即凶。)

内伤作泻,而肺脉豁大者,难治。

病久而脉弦者,转疟方愈;脉缓者,转痢方愈。盖久病得气血活动,故转病也。脉数不得汗,即生肿毒方愈。

两尺无脉,是浊阴在上,痰凝气闭,肺不下降,金不能生水,而成痰厥。(此吾所谓吸,肺气上闭,如王启玄云∶虚管溉满,捻上倒悬,而其下滴水不能漏。)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吐则浊痰涌出,上部疏通,肺气下降于肾,少阴上升于巅,而有生发之机矣。

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尺为阴,寸为阳,阴脉弦,水挟木势而侮土也。阳脉涩者,涩为气有余,是气分有伏火也。火郁在上,水盛在下,故腹急痛。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此阳弱也,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则面色黄,荣气衰则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枝叶枯槁,而寒 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卫,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以上数条所称微脉,皆谓起伏短小,非形细亦非力弱也。故主卫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脉见短数,则无胃气,细数、紧数,俱非吉兆。

洪大,按之下者,虚损之脉。(下下似当有空字。)

凡虚损之脉,命门火旺,肾水不足,心火克金,木燥土干,五火交炽,若用知、柏之品降火,是犹干锅红烈之中,倾一杯之水,反激火怒,立地碎裂矣。若脉带缓,是胃气未绝,犹可调理,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症治之。土能生金,金能生水虚损,肺脉数大者,须防作泻。

江篁南云∶得之好内者,其脉芤而驶,真阴损,热内生也。缓而弱者,重伤于苦寒剂也。

汪石山云∶凡见数脉,难治,病久脉数,尤非所宜。脉或浮涩而驶,或沉弱而缓者,脉之不常,虚之故也。虚损,转潮热、泄泻,脉短数者,不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慎柔五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慎柔五书》书籍目录
  1. 脉法《慎柔五书》
  2. 脉法《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3. 脉法《慎柔五书》
  4. 脉法《幼科折衷》
  5. 脉法《妇科秘书》
  6. 脉法《医学从众录》
  7. 脉法《女科指掌》
  8. 脉法《医学从众录》
  9. 脉法《女科折衷纂要》
  10. 脉法《医学从众录》
  11. 脉法《女科折衷纂要》
  12. 脉法《校注医醇剩义》
  13. 脉法《女科秘要》
  14. 脉法《幼科释谜》
  15. 脉法《陈氏幼科秘诀》
  16. 脉法《胎产心法》
  17. 脉法八《伤寒悬解》
  18. 脉法《保婴撮要》
  19. 脉法八十《伤寒悬解》
  20. 脉法《济阴纲目》
  21. 脉法八十二《伤寒悬解》
  22. 脉法《济阴纲目》
  23. 脉法八十三《伤寒悬解》
  24. 脉法《济阴纲目》
  25. 脉法八十一《伤寒悬解》
  26. 脉法《济阴纲目》
  27.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古今医统大全》
  28. 脉法《济阴纲目》
  29. 脉法第四问(无方)《婴童百问》
  30. 脉法《济阴纲目》
  31. 脉法二《伤寒悬解》

《慎柔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