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虚损误药之辨

《慎柔五书》书籍目录

凡得劳心、嗜欲、七情、饮食、纵酒、饥饱过度,此内伤也。初不自觉,久则成患,以致身热、头痛恶寒。或因微热,脱换衣服,腠理不密,易感风寒,症类伤寒,实非伤寒。医不明此,骤用麻黄紫苏荆芥大发其汗,热未退,仍以寒凉泻火之剂,下陷清气,浊气转升,故食下腹满,又大下之,故中愈不足,以致汗多亡阳,下多亡阴,阳耗散,死不旋踵,实医杀之耳。

伤寒发表,汗透而愈。内伤寒热,间作不齐,发热而微汗至颈或脐而还,(脐字误,仲剂颈而还。剂,际也。谓汗仅在头,齐颈而下无汗也。)口不知味,似疟非疟,或兼泄泻,医与诸伤寒药,不愈。如是者,名曰内伤。杂病多端,汗而又热,热而又汗,亦头痛发热,或自语烦躁,不思饮食,遍身骨痛者,用补中益气加羌活;或泄泻而热不退,此阳虚也,补中加附子;头痛甚,加蔓荆子川芎;或无汗而热不退,亦补中;或咳嗽痰中带红,亦补中。此病里虚不足,反用汗下清利,死可待矣。内伤病中,有泄泻、呕吐腹胀疼痛、咳嗽、清涕,四君加和中散,无有不效。

元气藏于肾中,静则为水,动则化而为火。肾者肝之母也,元气足则肝子足以承乎心。心为主,神明出焉,元气不足,心神失养,相火抗拒,脾土受亏,金衰木旺,诸脏皆病矣。惟胃气不绝,用药力以培之,庶可冀幸万一。生脉散加参、 或保元之类是也。但见潮热,宜补中。火炽,宜发,用升阳散火汤。虚而不泻,宜血分中补气,保元加滋阴。若泻发困热,宜气分中补血,保元、四君加芍药。泻则加松花。如自汗,乃阳气虚,加附子。内似火烁,胸中嘈痛,白术一钱,黄连一分,陈皮二分,神曲为丸细小。临卧时嚼碎,津咽下三十丸,三日愈,则止。久泻伤肾,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胀,和中散并补中。脉见平和,而病不愈,乃药力未至,不可改换。倘不愈,又脉见细数、紧数,皆邪脉变异,更兼呕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不思饮食,不可误作胃绝,是内有虚火,当滋生元气,不可以燥剂动火。盖总以脾胃为主,脾胃四季皆扰,常自不足,伤寒言阳明有余,因火邪郁于胃中,故泻胃中之火耳。

虚损由于内伤证,与外感相似。外感头疼、发热、恶寒,其脉浮数有力,宜汗解而愈,从表入里,脉洪大,大便燥,宜和解通利之。内伤亦头痛、发热、恶寒,其脉紧数无力,宜补中加羌、防。元气一足,邪气自散。羌活领太阳经而出,前证俱退矣。不效,再一剂,自然见汗,乃愈。庸医不知此理,仍用发表,汗至颈而还,一旦发似疟,作疟治之,又似痢,作痢治之,更加发热,庸医无措手处矣。伤寒脉洪大有力,内伤豁大,似洪而无力,亦大便结燥,仍用清凉汗下解散之法,大伤脾胃,则肺已亏矣。咳嗽吐痰,或吐红痰,又作阴虚火动治之。脾土一损,杂病多端,潮热似痢似疟,且脾虚不能统血,而吐血之症成矣。若因火盛,脾阴不足,血枯之症,亦不可用滋阴剂,当用救阴之法。阴从阳生,阳从阴长之义。人参白术莲子五味甘草白茯苓之类是也。恶心,加干姜;不思饮食,加砂仁;胸中气滞,加陈皮;泄泻,去陈皮;汗多,加白术、黄 ;恶寒,加肉桂;吐红,去桂。若泄泻而诸药不愈,胃虚而难受药者,陈腊肉骨灰、陈米锅焦,共三分,炒松花一分,米糊丸,人参看轻重虚实用之,煎汤送下六、七十丸。此法活人多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慎柔五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慎柔五书》书籍目录
  1. 虚损误药之辨《慎柔五书》
  2. 虚损危候《虚损启微》
  3. 虚损泻精《千金翼方》
  4. 虚损死证《慎柔五书》
  5. 虚损性肾风《虚损病类钩沉》
  6. 虚损奇证《读医随笔》
  7. 虚损要诀《华佗神方》
  8. 虚损秘诀《慎柔五书》
  9. 虚损宜分阴阳施治论《叶选医衡》
  10. 虚损门题辞《慎柔五书》
  11. 虚损怔忡《中医词典》
  12. 虚损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3. 虚损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4. 虚损门(十三则)《辨证录》
  15. 虚损致病之由《慎柔五书》
  16. 虚损门《张氏医通》
  17. 虚痰《中医词典》
  18. 虚损脉案《类证治裁》
  19. 虚痰方《外科传薪集》
  20. 虚损论《古今医彻》
  21. 虚痰眩晕《中医词典》
  22. 虚损痨瘵《医碥》
  23. 虚潭呈月《中医词典》
  24. 虚损劳瘵证《明医指掌》
  25. 虚潭呈月《目经大成》
  26. 虚损劳瘵门《医方考》
  27. 虚提七法《针灸神书》
  28. 虚损劳瘵脉候《类证治裁》
  29. 虚痛《明医指掌》
  30. 虚损劳瘵论治《类证治裁》
  31. 虚痛《明医指掌》

《慎柔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