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秘诀
虚损之起,或久遇劳碌,损伤阳气,遂发热,渐至咳嗽,或伤风失治,或治之不当,亦症。或伤寒汗下失宜,久之遂成寒热之症。或饥饿伤脾,饱食伤胃,治之不妥,亦成此症。
是皆阳气虚弱,倒入于内,便化而为火,而发热也。须用保元或四君加黄 ,再加干葛以开肌,紫苏以开皮毛。病未多日者,服十五、六剂,则自然汗来。譬如夏天郁蒸一二日或三四日,遂大雨方凉,阴阳和而后雨泽降也。又如秋冬阳气降入地中,则井水温暖;至春夏阳升,则天地和暖,万物生化,井中水冷彻骨矣。何内热之有?损病初发,十数日间,未经寒凉药,可用火郁汤、升阳散火汤及补中益气汤。若久之,则火郁汤不宜用矣。保元、四君继之,此为第二关。盖元气已虚,只助阳气,不宜散火。误以当归、地黄补血,并黄柏、知母苦寒,有形重味,反伤无形阳气。阳气愈弱,愈不升发,阳绝则阴亦随之而绝,损病之死,职此故也。
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此第三关矣。则前保元、四君等剂,皆投之不应,须用四君加黄 、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二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煮去头煎,则燥气尽,遂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

- 虚损秘诀《慎柔五书》
- 虚损门题辞《慎柔五书》
- 虚损奇证《读医随笔》
- 虚损门汤类《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虚损死证《慎柔五书》
- 虚损门(十三则)《辨证录》
- 虚损危候《虚损启微》
- 虚损门《张氏医通》
- 虚损误药之辨《慎柔五书》
- 虚损脉案《类证治裁》
- 虚损泻精《千金翼方》
- 虚损论《古今医彻》
- 虚损性肾风《虚损病类钩沉》
- 虚损痨瘵《医碥》
- 虚损要诀《华佗神方》
- 虚损劳瘵证《明医指掌》
- 虚损宜分阴阳施治论《叶选医衡》
- 虚损劳瘵门《医方考》
- 虚损怔忡《中医词典》
- 虚损劳瘵脉候《类证治裁》
- 虚损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虚损劳瘵论治《类证治裁》
- 虚损致病之由《慎柔五书》
- 虚损喉癣《中医词典》
- 虚痰《中医词典》
- 虚损发热诸症章《医学妙谛》
- 虚痰方《外科传薪集》
- 虚损惨悴作骨蒸方四首《外台秘要》
- 虚痰眩晕《中医词典》
- 虚损、虚劳、痨瘵之别《虚损病类钩沉》
- 虚潭呈月《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