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论肿

《疡科纲要》书籍目录

外疡情势皮相者,恒以发肿之大小缓急辨别轻重而已。然其实不可以外形论也。要在视其病源之浅深缓急及部位之虚实险夷为主义。故有发肿甚巨,其势可畏,而治疗得宜,功成反掌者。亦有坚块尚小,貌若易疗,而费尽手续,始终不应者。此非医家之技术有良莠,诚以受病之源,万有不齐,切不可以一例观也。若但以外形论之,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肉之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虽微,亦多难疗。凡外疡之浅者,肿必高突而根围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无畔岸者,则多棘手。而其深者,初发时,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无所谓肿硬坚块也。至数日而重按之,始觉其中有僵硬之处,然后渐以延开,其势日巨,而尚无高突形象。其皮肤之色泽如故,其肤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发肿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为疡证者也。若以肿势之已发现者言之,则坚肿而四围分明者,其证顺;坚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证重。非毒势之不聚,即元气之不充也。若坚肿大痛,按之四围皆硬,而其中有一点独软者,则内已成脓矣。亦有软肿散漫,杳无边际,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则气血大衰,断非佳状。此证甚有成脓而始终不痛者,盖其人正不胜邪,神经之知觉不灵,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最为败象。又有病起皮肤间,一粒如黍上有白头(吾吴俗语,谓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之?

觉?

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肿,至其渐形肿硬,而大波轩然作矣。若头面漫肿,无此黍粒,其肿或坚或软,或亦作痛作痒,顷刻而起,其势甚速。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则大头疫也。此证病家必以为外疡,而疡科或且不识,妄用刀针敷药,误人最多。实则风邪袭六阳之络,疏表立验。古所谓头面肿为风者,此病是也。又古有脚肿为湿之语,亦是确论。但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已。如其红肿光亮,皆属湿火。若但肿而不红,则湿盛也。果属寒湿,肿必不坚,脉必迟涩,舌必白腻。古人之治香港脚,恒用温燥,皆专为寒湿立法。然大江以南,湿与热并,凡肿处坚硬者,其湿最易化热,非可与古书作一例论矣。肿疡大旨,不过如斯。

若至溃后,则脓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肿处渐消,庶为顺境。脓不爽,则肿不能退。若脓已畅达,而肿犹坚硬,则脓水浓浓者,为毒未净,为实证;脓水清澈者,为正不足,为虚证。辨别治之,无余蕴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纲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纲要》书籍目录
  1. 论肿《疡科纲要》
  2. 论肿《外科证治全书》
  3. 论肿不肿《外台秘要》
  4. 论中暑脉不同《伤寒发微论》
  5. 论肿不肿《医学从众录》
  6. 论中脉形状指法主病《伤寒六书》
  7. 论肿疡辨脓之法《疡科纲要》
  8. 论中风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 论肿疡行气之剂《疡科纲要》
  10. 论中风伤寒脉《伤寒发微论》
  11. 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疡科纲要》
  12. 论中风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质疑录》
  13. 论肿疡退消之剂《疡科纲要》
  14. 论中风《医学心悟》
  15. 论种痘已出时期《儿科萃精》
  16. 论中风《中风论》
  17.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伤寒发微论》
  18. 论痔疮《外科枢要》
  19.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中藏经》
  20. 论痔(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21. 论诸疮《外科精义》
  22. 论痔《外科精义》
  23. 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疡医大全》
  24.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华佗神方》
  25.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中藏经》
  26.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中藏经》
  27. 论诸气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 论治疹当随时令不可执用寒凉《冯氏锦囊秘录》
  29. 论诸热误治发斑疹《冯氏锦囊秘录》
  30. 论治疹《温热经纬》
  31. 论诸痛不宜补气《质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