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医书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难》。于针灸之诀,又独详焉。盖原人之经络血脉,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而针石汤火,各有所宜施其齐之得也。虽磁石取针,何足云喻。然每患于注述乖刺,拙者用之,往往失理,鲜不以愈为剧,可不慎耶。四明梅孤子高武纂集《针灸要旨》及《聚英》共三帙,一切以《素》《难》为主,而于后世之专门名家,多附述焉。
其用意勤甚,少参东石戴公,既亲为校正,且委诸铅,令未齐陶君师文梓而行之。是将广其传于世,欲人知所师而用之,庶乎其不缪也仁者之政,类如此矣。陶君属予言为之序,予因题数语于简端,俾世之知此书之传,实自二公始,而医之果不缪也。则高子之功,何可少哉
嘉靖丁酉仲夏九日弋阳黄易书于九潭精舍

- 序《针灸素难要旨》
- 序《归砚录》
- 序《银海精微》
- 序《扁鹊心书》
- 序《时方妙用》
- 序《外科枢要》
- 序《侣山堂类辩》
- 序《本草分经》
- 序《针灸问对》
- 序《退思集类方歌注》
- 序《跌打损伤回生集》
- 序《小品方》
- 序《脾胃论》
- 序《痧疹辑要》
- 序《外科集验方》
- 序《痧疹辑要》
- 序《婴儿论》
- 序《幼科发挥》
- 序《医方论》
- 序《痰火点雪》
- 序《药鉴》
- 序《寓意草》
- 序《医学见能》
- 序《内经知要》
- 序《伤寒明理论》
- 序《形色外诊简摩》
- 序《重楼玉钥续编》
- 序《痧胀玉衡》
- 序《小儿推拿广意》
- 序《奇症汇》
- 序《伤寒法祖》
《针灸素难要旨》
- 作者:高武 朝代:明·嘉靖十六年 年份:公元1537年
- 序
- 凡例
- 九针式
- 卷一难经
- 一、补泻
- 二、补泻相反
- 三、针刺浅深
- 四、先后浅深
- 五、井荥俞经合主病
- 六、四时井荥俞经合刺
- 七、脏腑荥俞合皆以井为始
- 八、脏腑井荥为五六
- 九、阴阳井荥木金相生不同
- 十、出井入合
- 十一、欲刺井当刺荥
- 十二、经脉流注
- 十三、奇经八脉
- 十四、十五络脉
- 十五、奇经病
- 十六、十二经以原为俞三焦以俞为原
- 十七、八会刺穴
- 十八、上工下工治病
- 卷二上《灵》、《素》
- 一、用针方宜
- 二、九针式
- 三、九针应天地人时以起用
- 四、九针所宜
- 五、五刺应五脏
- 六、九刺应九变
- 七、十二刺应十二经
- 八、黑白肥瘦刺
- 九、刺常人
- 十、刺王公大人布衣
- 十一、刺壮士
- 十二、刺婴儿
- 十三、刺脉虚实浅深
- 十四、十二经气血刺
- 十五、手足阴阳经脉刺
- 十六、补泻
- 十七、刺胸腹
- 十八、标本
- 十九、针灸手
- 二十、刺宜从时
- 二十一、五夺不可泻
- 二十二、刺逆四时
- 二十三、刺避
- 二十四、禁太过不及
- 二十五、五节刺
- 二十六、五脏病刺
- 二十七、刺弊
- 二十八、血气不同形
- 二十九、十二络缪刺(缪如纰缪纪纲)
- 三十、经刺
- 三十一、巨刺(缪刺刺络脉巨刺刺经脉)
- 三十二、脉刺
- 三十三、浅深上下所宜
- 三十四、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 三十五、气血清浊浅深刺
- 三十六、死期不可刺
- 卷二下
- 一、五乱刺
- 二、气血盛哀
- 三、耐痛
- 四、五逆
- 五、三刺谷气
- 六、热
- 七、疟
- 八、腰痛
- 九、周痹
- 十、癫狂
- 十一、头
- 十二、痿
- 十三、心痛
- 十四、胀
- 十五、胸胁痛
- 十六、大风
- 十七、疠风
- 十八、偏枯
- 十九、痿厥
- 二十、痈
- 二十一、鼠
- 二十二、耳鸣耳痛耳聋
- 二十三、膝痛胫酸
- 二十四、啮舌啮颊啮唇重舌
- 二十五、欠
- 二十六、哕
- 二十七、唏噫
- 二十八、振寒
- 二十九、(丁可反)
- 三十、嚏
- 三十一、泣竭成盲
- 三十二、太息
- 三十三、涎下
- 三十四、口目
- 三十五、肠鸣
- 三十六、目眩头倾
- 三十七、喉痹
- 三十八、齿痛
- 三十九、衄
- 四十、喘
- 四十一、怒
- 四十二、颇(若感切)
- 四十三、项痛
- 四十四、足
- 四十五、下血
- 四十六、疝
- 四十七、转筋
- 四十八、厥
- 四十九、痫
- 五十、霍乱
- 五十一、目痛
- 五十二、卒然无音
- 五十三、目不瞑不卧
- 五十四、补遗篇气交暴郁刺法
- 五十五、司天不迁正刺法
- 五十六、司气有余不退位刺法
- 五十七、司气失守刺
- 五十八、全真刺
- 五十九、十二脏邪干刺
- 卷二下灸法
-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