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门

《王旭高临证医案》书籍目录

年届六旬,元气素弱,向有肝气,近患三疟。两月以前,先受伏暑;小愈之后,三疟遂作。脉弦,肝胃尤甚。木胜胃土,恶谷厌纳,痰多呕恶,心跳少寐,便闭溺赤。盖胃气一虚,百病丛生矣。高年虽大便两旬不通,未可以通阳为务。培养中气,启胃化痰,是为扼要;调和营卫,退其寒热佐之。

党参 冬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当归 桂枝 淡芩 枣仁 泽泻 谷芽 鹿角霜 生姜 红枣

上方以六君子汤坐镇中宫,补脾健胃,气运则痰湿自化,气旺则津液自生。合入当归桂枝,和营散邪。更复鹿角霜之通阳者,以治背独恶寒。再加黄芩以泄热,监制桂、鹿之辛温,使无偏畸,不失调和之义。枣仁安神,泽泻去湿,谷芽醒胃,姜、枣调和营卫,皆佐使之助耳。

大疟百日,营卫两虚。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胃阳虚则胸腹时痛而吞酸,脾阴虚则经事愆期而盗汗。补脾胃以化其疟痰,和营卫而退其寒热。营卫一和,盗汗自止。

党参姜汁炒) 冬术(土炒) 半夏 茯苓 陈皮 川连(吴萸三分,煎汁拌炒) 制首乌 白芍(桂枝三分,煎汁拌炒) 煨姜 红枣

三疟一载有余,经停将及两载。腹中胀满,有块作痛。

是血先凝结于前,气复阻滞于后,加以寒痰积聚,中气失运。法当先运其中。

六君子去炙草,加木香当归、川朴、生姜茺蔚子、红枣。

三疟久而痰涎聚,肝胆逆而郁火盛,以致发狂。今狂已退,痰火犹未全除。拟化胃经之痰,平肝胆之火。

半夏 茯苓 橘红 牡蛎 淡芩 川贝 牛膝 鳖甲 白术(土炒) 竹茹 钩钩

盗汗便溏,心脾之病也。脾气不运则便溏,心阴不守则盗汗。大疟日久,寒热仍作,营卫不调。补心脾,和营卫,归脾汤加减治之。

党参 黄 冬术 熟地 白芍 砂仁 六曲 枣仁 归身 茯神 木香 牡蛎 浮麦 红枣

渊按∶运脾气,补脾阴,和营卫,温督脉,前数方皆虚疟,久疟治法。

久患疮疥,湿热浸淫,复因外感暑湿为疟,缠绵不已,变为三疟。诊脉濡小,其湿仍恋,而元气渐伤,虑加腹满,宜早图之。然须安逸忌口为要。

白术 半夏 赤苓 陈皮 大腹皮 川朴 神曲 藿梗 蔻仁 通草 鸡距子

此用正气散去甘、桔、苏、芷,加通草、蔻仁,疏通气分之湿,用鸡距子以解酒湿。

厥阴过升,阳明失降,疟成烦闷、痞呕,当变柴胡制而为泻心法,和阳明即所以和少阳也。

川连(姜汁炒) 半夏 广皮 藿梗 白蔻仁 竹茹(姜汁炒)

此人舌苔半边白如水晶粉团,必有痰饮。后于此方中加生姜三片,其呕即止。

渊按∶本不当去生姜。若去之,便失南阳制方之义矣。

但热不寒,此为牡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 桂枝 半夏 伏苓 陈皮 川朴 草果 炙甘草 生姜 红枣

又 疟发间日,但热不寒,口腻多涎,乃寒痰郁于心下,阳气不得宣越故也。

蜀漆 桂枝 半夏 陈皮 茯苓 羌活 菖蒲

另∶独头蒜六枚,黄丹六分,雄黄五分,共研末为丸。清晨朝向东分五服,开水送。

又 舌白胸闷,背寒独甚。拟宣通阳气,以化痰浊。

麻黄汤二陈汤,加鹿角霜、石菖蒲

又 疟止,当调胃气。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白蔻仁 生姜 红枣

间疟变为大疟。其寒也,三日一作;其热也,日无间断。

此卫气不得疏通,邪痹不达,是属卫实而营虚,营虚故内热不止也。拟和营卫以祛邪。

桂枝 白芍 柴胡 半夏 赤苓 天花粉 淡芩 陈皮 生姜 红枣

左脉细弦,肝肾亏也;右脉软弱,脾胃虚也。三疟之后,气血两亏。补肝肾,调脾胃,养气血,必得安逸少劳而后可也。

党参 大熟地 杜仲 枸杞子 冬术 茯神 归身 陈皮 白芍 生姜 红枣

三疟止作,延及五年,营卫之不调,脾胃之不和,肝肾之不足,不言可知矣。近今月经频至且多,而有血块,腹反胀满,何也?夫血之与气,犹权衡也。和则平,偏则病,一胜必一负。血去多则血虚,血虚则气旺,非真气之旺也。气无血以涵之,则气肆横而有似于旺耳。盖疟久必伤脾,脾伤则肝亢。脾统血,肝藏血,肝亢则血不藏,脾虚则血失统,故经事频来;而仍有血块者,肝亢则火炽下焦,冲任之血受其迫燥,欲下而不尽下,故凝而为瘀,瘀则结块也。图治之方,藏统肝脾之血,而固冲任之经,一层。调其气之肆横而致和平,又一层。是治月事与腹满之法。至于理脾胃,调营卫,又为三疟久缠之治。合而成剂,不出求本之图。

党参(元米炒) 冬术(川朴五分,拌炒) 香附(醋炒) 丹参 陈皮 茯苓 乌药 鳖甲 当归炭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茜草乌贼骨(漂淡)鲜生地渣(姜汁炒焦) 姜渣(鲜生地汁炒焦)

鳖甲煎丸十五粒,药汁送下。

渊按∶因脾气伤而血失统,血去舍空,其气更失所根据,故腹益胀满。调养脾气,治胀即所以摄血;润养肝阴,固血即所以涵气。妙在交加散清血热而不寒滞,通营气而不辛散,其心思识力,超越寻常。若辛香耗气以治胀,苦涩凉腻以治血,则失之远矣。

疟为少阳病。少阳者,胆与三焦也。胆失清宁,则烦而不寐;三焦失其输转,故胸闷而大便带溏,口腻味甜。热甚烦闷,热处湿中,故热愈甚也。拟温胆法。

半夏 茯苓 陈皮 枣仁 枳壳 天竺黄 川朴 青蒿 秫米 佩兰 竹茹

浴出当风,腠理闭塞,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恋而不化,变为三疟。疟发不透,湿热内走经络,四肢无力,微微内热,是半虚半实之症。和脾胃,化湿热,通经络,达肌表,标本兼治。

茅术 半夏 香薷 茯苓 秦艽 独活 泽泻 防风 川朴 陈皮 通草 姜皮苡仁

三疟发于夜,而渐移至日中,原有自阴出阳之象。今届春深,阳气升发,当助其升举,参以化痰为法。

柴胡 防风 茯苓 丹皮 杜仲 冬术 制首乌 半夏 陈皮 牛膝

大疟十番,寒热虽轻,而邪陷入于三阴。治必从中以达外,体质虽虚,未可便投补药,仿王晋三加达原饮

柴胡 川朴 半夏 茯苓 当归 草果 川贝 花槟榔 陈皮 红花

大疟日久,小愈复作,寒热虽轻,其根不断。根者何?水饮痰涎是也。欲治其根,必温中土,用四兽饮加减。

六君子汤乌梅、草果、蜀漆炭。

久疟之后,脾虚木郁,痰阻气滞,胸闷恶心,头眩心嘈,经事不调。拟舒木郁,兼以化痰。

柴胡 石决明 半夏 陈皮 当归 炙甘草 茯苓 丹皮 砂仁 薄荷

又 投逍遥合二陈法,木郁稍舒,痰气稍化。今从前法加减。

柴胡 炙甘草 杏仁 冬术 陈皮 半夏 焦山栀 茯神 砂仁

疟不离乎少阳,即兼阳明、太阳,亦必使其还返少阳而后已。今预于疟发之前,先用柴胡引入少阳之界,则邪气从枢转出矣。

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知母、草果、陈皮。

渊按∶仲景小柴胡治伤寒往来寒热,非治风疟往来寒热。风疟与伤寒判若天渊,后人往往借用,积习深矣。风疟早用柴胡,必纠缠难愈,须中焦湿热半化,或秋深邪深乃合。

又 疟脉自弦,弦大者为阳,其邪易达。今疟来热势稍轻而短,邪有退机矣。仍从前法。

照前方加沙参、茯苓、通草。

又 疟势渐衰,当和中气,以化痰浊、养心阴,合病体标本而施治也。

沙参 陈皮 麦冬 炙甘草 冬术 半夏 扁豆 枣仁 茯苓 生姜

渊按∶疟病最忌扁豆,想未知之耳。

三疟变为日作,延来两月有余。今则热发于夜,口干汗少,邪恋营分,其阴已亏。而又胃弱纳少,怀孕半身,恐其正虚不克支持。姑拟和胃、扶正、达邪。

党参 制首乌 冬术 茯苓 川朴 天花粉 柴胡 防风 陈皮 淡芩

三疟久延,营卫两伤,复因产后,下焦八脉空虚。今病将九月,而疟仍未止,腹中结块偏左,此疟邪阻于血络,聚于肝募,是属疟母。淹缠不已,虑成疟劳。夏至在迩,乃阴阳剥复之际,瘦人久病,最怕阴伤。趁此图维,迎机导窍,和阳以生阴,从产后立法。稍佐搜络,以杜疟邪之根。

制首乌 冬术 白芍 杞子 当归 地骨皮 青皮 川芎 香附 乌梅鳖甲煎丸,每日服十粒用四物去地,换首乌,从产后血分立脚。

渊按∶产后阴血固属虚耗,然久疟而至结块,必湿热痰涎,伏膜原未化,此方宜斟酌之。

又 三疟日久,腹中结癖。夏至前和阳生阴,通调营卫,参入搜络方法。节后三疟仍来,但热势已减,癖块略小,然口干心跳,营阴大亏,情怀郁勃,多令化火伤阴。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疟来多沃酸水,盖肝木郁热,挟胃中之宿饮上泛使然。夫养营阴须求肝润,理肝郁必用苦辛。久疟堪截,癖块宜消。惟是体虚胃弱,诸宜加谨为上。

党参 冬术 鳖甲(醋炒) 当归 茯神 枣仁 香附 三棱(醋炒) 川连(吴萸炒) 牡蛎 陈皮

渊按∶膜原所伏之邪见矣。

又 丸方。

川贝 半夏 知母

共研细末,姜汁、醋各半泛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劳疟,因劳碌而发。寒热似疟,淹缠不已,虑变疟劳。舌苔白而干燥,胃燥气伤也。法当益气生津,用益气补中意。

党参 黄 冬术 炙甘草 麦冬 归身 陈皮 青蒿 五加皮 生熟谷芽

间疟,寒热,舌苔满白。用柴胡达原饮

柴胡 黄芩 半夏 青皮槟榔 草果 川朴 茯苓 生姜

舌苔满白,邪伏膜原,必用槟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仁渊曰∶疟证甚多,所感不同,命名各异,《内经》言之详矣。而诸疟中风疟最多,经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乃暑天喜当风取凉,露卧湿地,受冷湿、热湿之邪,不使随汗泄出,秋后凉风闭其汗孔,疟始发矣。前哲云“疟不离少阳”,其实不然。

夫伏暑与疟,同一邪耳,寒热间断者为疟,不断者为伏暑。但伏暑虽重于疟,其伏较浅;疟虽轻于伏暑,其伏较深。伏暑邪在太阴、阳明,不涉膜原者多,疟疾涉膜原者多。惟邪伏膜原,所以纠缠不清。膜原二字,古人多未讲明。夫膜在脏腑之外,肌肉之里,乃肌肉之里层皮也。俗名膜壑。原乃经穴,六腑皆有之。

经谓横连膜原,言不但邪在脏腑,并横及于肌肉之里,而伏于膜壑之原,伏甚深矣。亦太阴、阳明所主。所谓少阳,亦犹伏暑之寒热往来,脾胃升降失职,木郁不达耳。惟脾胃失化,湿浊阻遏,所以疟必有痰,痰即湿饮。故疟发时能呕出黄涎苦水,其愈较易。治能开其中焦,化其湿饮,最为先着。观古人清脾,休疟,四兽等方,无不为开中化痰立法。即久而为疟母,为黄胆、中满,皆湿热痰浊纠结不化,伤其脾胃所致。即各种疟疾,所因不同,所治各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也。脾胃一病,痰湿自生。谚云“无痰不作疟”,其信然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王旭高临证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王旭高临证医案》书籍目录
  1. 疟疾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2. 疟疾门《丹台玉案》
  3. 疟疾门《小儿推拿广意》
  4. 疟疾门《丹台玉案》
  5. 疟疾门《小儿推拿广意》
  6. 疟疾门《古今名医汇粹》
  7. 疟疾门《幼科推拿秘书》
  8. 疟疾门《针灸易学》
  9. 疟疾门《幼科指南》
  10. 疟疾门《幼科切要》
  11. 疟疾门(十则)《辨证录》
  12. 疟疾门《针灸大成》
  13. 疟疾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14. 疟疾脉象《医学从众录》
  15. 疟疾门推法《推拿抉微》
  16. 疟疾脉论《三指禅》
  17. 疟疾秘方《华佗神方》
  18. 疟疾脉候《类证治裁》
  19. 疟疾热多于寒《幼幼新书》
  20. 疟疾论《婴童类萃》
  21. 疟疾热而不寒《幼幼新书》
  22. 疟疾渴甚《奇效简便良方》
  23. 疟疾热而后寒《幼幼新书》
  24. 疟疾简便方《幼幼集成》
  25. 疟疾三方《医学集成》
  26. 疟疾兼阴虚《医学衷中参西录》
  27. 疟疾神效方《仁术便览》
  28. 疟疾兼暑热《医学衷中参西录》
  29. 疟疾诗《医学实在易》
  30. 疟疾兼痧《痧胀玉衡》
  31. 疟疾述要《儿科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