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脉诀章第三

《韩氏医通》书籍目录

(凡一十则)

《脉诀》左寸下指法如六菽(大豆也)之重,(仍以其人之肥瘦为别)为心本位。(在指顶为阴、为心,在指节为阳、为小肠。余皆仿此)。五菽以下,七菽以上,皆心与小肠络脉也。关以十二菽为肝胆本位,尺以至骨为肾、膀胱本位;右寸三菽为肺、大肠本位,关以骨肉之间为并仿前例推之。

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长,肝之平。按至骨,举指来疾而实者,肾平也。肺平浮涩短,脾胃平缓而满指。凡下指本位不平,便可寻详病情矣。

切脉至右尺部,必两手并诊消息之。取三焦应脉,浮为上焦,与心肺脉合;中为中焦,与脾胃合;沉为下焦,与肝肾合。不合,则气必乱而脉不真,须再切也。盖此部命门之火,系于心包,而三焦之位,实在五脏部位之中虚处,一气流行,绵绵不息,所谓呼吸之根,性命之蒂也。男子喜满指沉实,似弱而无数滑,女人喜满指浮泛,似盛而不伏涩。故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高阳生,五代时入,着为《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而今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俗学之疑。叔和,晋人,自有《脉经》,犹复抵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脉家书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脉之明,为脉之晦。独滑伯仁《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予补以有力、无力二者。丹溪以血、气、痰、水为病之提纲,则脉滑在血分,而有余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而有余为火,凡无形者从之。浮在表,沉在里,(非三部九候之浮沉,此为脉势,彼为指法。)迟为寒,数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

《入式歌括》是以伤寒脉为例而作,不然,阳弦头痛定无疑,凡弦脉皆头痛乎?

脉经》谓∶性急人脉急,缓人脉缓。夫脉者,气血之营运于呼吸者也。血禀偏胜必多缓,阴之静也;气禀偏胜必多急,阳之躁也。以此论其血分、气分孰为不足可也,岂情性之谓哉?

重大之病,一日三脉多变,难治。沉 日日脉不移,难治。痼疾岁月不改,难治。

本脉皆平,络脉否者,宜攻击之。却未有本脉病而络脉独平者也。

伏经脉最难求,如积热之久,脉反沉细,而外证又寒,苟非兼施之法,何可得也?世俗讳疾试医,医复讳情妄臆,而豪贵妇女往往不得望、闻,岂不大错?

初学切脉,覆药罗,画三部于绢上,教者衬以琴弦验弦,以小粟验滑,以括竹痕验涩,以截葱管验芤,以败絮验濡。任意手法,令学人轻重按之,消息寻取,久之自真。《脉诀》七表八里图形是也。

齐有《褚氏遗书》,谓女脉逆行,右尺为心,左为肺。盖以地道右转,女生于申,推论其意尔!夫天地男女,气而已,气有动静,故有迟、速、顺、逆、左、右之别,其实非二也。诸脉书皆无此说,夫有所授之耶?抑丹溪诸公未见其书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韩氏医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韩氏医通》书籍目录
  1. 脉诀章《韩氏医通》
  2. 脉诀论《胎产心法》
  3. 脉绝《中医词典》
  4. 脉诀歌《胎产心法》
  5. 脉厥《中医词典》
  6. 脉诀歌《胎产心法》
  7. 脉厥《温疫论》
  8. 脉诀辨妄《古今医统大全》
  9. 脉口《中医词典》
  10. 脉诀辨惑论《脉诀乳海》
  11. 脉类《脉确》
  12. 脉诀《竹林女科证治》
  13. 脉理《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4. 脉诀《外科心法要诀》
  15. 脉理《温热暑疫全书》
  16. 脉决死期《诊家正眼》
  17. 脉理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8. 脉疽《中医词典》
  19. 脉例《妇人大全良方》
  20. 脉静《中医词典》
  21. 脉论《黄帝内经太素》
  22. 脉静《中医名词词典》
  23. 脉论《全生指迷方》
  24. 脉经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5. 脉论《冯氏锦囊秘录》
  26. 脉经题要《目经大成》
  27. 脉论《轩岐救正论》
  28. 脉紧无汗《四圣悬枢》
  29. 脉络丛和脑脊液《组织学与胚胎学》
  30. 脉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31. 脉络膜挫伤《眼科学》

《韩氏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