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断学原则

《中医诊断学》书籍目录

对于疾病诊断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对疾病有所认识,才能对疾病进行防治。要正确的认识疾病,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同时,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辩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所谓辨证求因的“因”,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通常的致病原因外,还包括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症结,即问题的关键,作为辩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出的具体证候,从而确定病因是什么?

病位在何处?其病程发展及病变机理如何?

如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由此可知,仔细地辨证,就可对疾病有确切认识,诊断就更为正确,在治疗上就能达到审因论治的较高境界。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诊断疾病要审察内外,整体察病。那么就要对患者做全面详细的检查和了解,必须四诊合参,即四诊并用或四诊并重。四诊并用,并不等于面面俱到。由于接触患者的时间有限,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有目的、系统地重点收集临床资料,才不致浪费时间。四诊并重,是因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此外,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征候的表现有真象,也有假象,脉症不一,故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诊法理论。如果四诊不全,就得不到全面详细的病情资料,辨证就欠准确,甚至发生错误。

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例如感冒是一病名诊断,它又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候的不同,只有辨清病名和征候,才能进行恰当的治疗。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概念与关系。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而证,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但这不等于不要辨病,应该把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才可作出更确切的判定。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诊断学》书籍目录
  1. 诊断学原则《中医诊断学》
  2. 诊断学原理《中医诊断学》
  3. 诊断要点《儿科学》
  4. 诊断学《中国医学通史》
  5. 诊断依据《急诊医学》
  6. 诊断性试验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7. 诊断与防治《医学微生物学》
  8.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预防医学》
  9. 诊断与鉴别诊断《传染病》
  10. 诊断试验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预防医学》
  11. 诊断与鉴别诊断《传染病》
  12. 诊断试验《流行病学》
  13. 诊断与鉴别诊断《传染病》
  14. 诊断酶学《临床生物化学》
  15. 诊断与鉴别诊断《传染病》
  16. 诊断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7. 诊断与鉴别诊断《儿科学》
  18. 诊断检查《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9. 诊断与鉴别诊断《普通外科学》
  20. 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1. 诊断与鉴别诊断《普通外科学》
  22. 诊断及诊断标准《预防医学》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4. 诊断及诊断标准《预防医学》
  25. 诊断与鉴别诊断《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6. 诊断及诊断标准《预防医学》
  27. 诊断与鉴别诊断《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8. 诊断及营养评价,鉴别诊断《临床营养学》
  29. 诊断与治疗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30. 诊断及鉴别诊断《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31. 诊断诊据《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