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证和阳证

《中医诊断学》书籍目录

(-)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概属阴证范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所表现的阴性证候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一般常见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证候分析】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的表现。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细涩均为虚寒舌脉。

(二)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表现的阳性证候也不尽相同。一般常见的有:面色红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舌质红绎,苔黄黑生芒刺,脉象浮数,洪大,滑实。

【证候分析】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躁动,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的表现。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数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按四诊对照如下:

1。 阴证

①望诊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

②闻诊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③问诊 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短少。

④切诊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弱迟无力。

2。 阳证

①望诊 面色潮红或通红,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②闻诊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③问诊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④切诊 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

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如诊得脉象洪大,舌红苔燥,兼见口渴、壮热等,便可知阳盛阴衰。如诊得脉象沉迟,舌白苔润,兼见腹痛,下利等证,便可知其阴盛阳衰。此外,阴阳错综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于表里寒热虚实等六纲中,已以前面各节述及,不再重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诊断学》书籍目录
  1. 阴证和阳证《中医诊断学》
  2. 阴证发斑《中医词典》
  3. 阴证喉痹《中医词典》
  4. 阴证呃逆《中医词典》
  5. 阴证忌用寒凉说《市隐庐医学杂着》
  6. 阴证本于阳虚辩《侣山堂类辩》
  7. 阴证论《古今医彻》
  8. 阴证《伤寒心法要诀》
  9. 阴证伤寒《中医词典》
  10. 阴证《伤寒六书》
  11. 阴证似阳《中医名词词典》
  12. 阴证《医宗金鉴》
  13. 阴证似阳《中医词典》
  14. 阴证《中医词典》
  15. 阴证似阳《医述》
  16. 阴证《中医名词词典》
  17. 阴证似阳《卫生宝鉴》
  18. 阴针女歌《针灸聚英》
  19. 阴证似阳歌《伤寒百证歌》
  20.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针灸大成》
  21. 阴证头痛《中医词典》
  22. 阴掌图(注)《厘正按摩要术》
  23. 阴证阳证《冷庐医话》
  24. 阴掌九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25. 阴证阳证辨《卫生宝鉴》
  26. 阴贼方《毓麟验方》
  27. 阴证阴毒歌《伤寒百证歌》
  28. 阴躁似阳躁《医学心悟》
  29. 阴证有三说《医学心悟》
  30. 阴躁《医效秘传》
  31. 阴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