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之候

《保幼新编》书籍目录

(小儿百病中,惊风最急难治,故别为条列于此,以备预防之道)

小儿急症既发之后,虽有预备之药,不能及时多服则鲜有万全,须令乳母逐日细察儿身(如有红点,则必是丹毒之渐,考方急治之)。若儿身过温于前日,或脑后热,口气热,则必有惊风之候。须饮小儿清心丸抱龙丸之属。(二方并见下)

小儿诸惊,朱砂雄黄等分,调猪油,抹儿口中,即效。入麝香少许为妙。

小儿生后,一朔内多啼,乃泻胎热,不是为病。

小儿生才二、三月,早为起动,或直坐,或高举,则精神眩倒,多发惊风。天麻五分、人参三分煎水,和朱砂末服之。或泄痢,白僵蚕砂仁黄连甘草等分,煎服为妙。

小儿听旁人疾声而惊,或触窗户冷风而惊,或冬日冷处之人猝然入房抱之,冷风触儿而惊,或小儿入睡之际,猝然呼觉而惊,或为他儿所踏而惊,或为乳母寝时所压而惊,仍发急惊,即服安神丸(方见下)。

一方∶麦门冬酸枣仁(另炒)、天麻人参柴胡防风乌药等分,煎服为妙。

小儿大吐大泻之余,必发慢惊,保元汤(方见下)加砂仁藿香五、六分合服之。久哭亦发惊风,苏合香丸服之。

性躁之儿,久哭则气逆而热乘痰滞之故也。

小儿身半只热、半只凉者,慢惊之候(难治),钱氏白术散(见下)加归芍各七、八分,香附乌药各四、五分服之。镇心安神汤亦可用。

小儿一腮热而红,一腮冷如水者,亦慢惊之候,治法上同。

小儿眼无精气,睁然若惊者,必发惊风,保元汤柴胡黄连羌活防风各五、六分服之。

小儿白睛多青色者,乃肝热移肺,亦发惊风。盖补金气旺,则木自衰而火自退,宜保元汤调泻青丸(方见下)服之。

小儿无端常啼者,必是芒刺着肤而然,须向明窗,细察遍身,如无着刺处,则此必惊风之候,清心灵神汤(方见下)服之。加蝉蜕苏叶各三、四分服之尤佳。

小儿起动负抱之际,惊悸而哭者,必是护儿不谨,腰脊触伤而然,宜细察腰脊。如无所伤,则项腋肘臂、腹际腹内痰核流注,或不仁,或筋缩,或疼痛(痰夹热则不痛)成肿之渐(随痰治之)。若非肿渐,则亦惊风之候,清心灵神汤加乌药,枳壳各三、四分服之。

小儿头宜冷,足宜温。如有呕吐,或泄泻,或引饮,或腹胀,或有眼青白之症,则必先审其头足。若头热足冷则此乃脾虚之致,急用补脾益黄汤(方见下)加全蝎一枚为妙。盖小儿善脱覆绷,足易出外。头不热则不必以足冷为虑。

古人治急惊,以牛黄龙脑、朱砂、寒水石等材为剂,今多用之有捷效,十生七、八,而或有复发成痫者。盖气根据于阳,阳根据于热,而上材性味甚寒,暴绝小儿之热,故元阳清明之气亦随而减损,邪气潜伏于其间,久乃复发。趁其胎热未肆之前,以和平之剂(镇心安神丸之属)预备可也。又曰∶古人治慢惊、慢腮,以大附子白附子南星蜈蚣等材为剂,今多用而幸得不死,十保二、三,而终不免为丧性愚痴之儿。盖上材有大毒,虽藉其毒治其病,而亦能耗损真气,残害本性。故小儿精魂减少,而渐至成癫,岂不惜哉!宜预为调治以和平之剂,而勿用毒材为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保幼新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保幼新编》书籍目录
  1. 惊风之候《保幼新编》
  2. 惊风证治总论《医述》
  3. 惊风诸变症(惊瘫鹤膝摇头)《幼科释谜》
  4. 惊风先兆《中医词典》
  5. 惊风诸证《育婴家秘》
  6. 惊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7. 惊风总括《医宗金鉴》
  8. 惊风先见之症《幼科释谜》
  9. 惊风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10. 惊风贴脚底治法《急救广生集》
  11. 惊风总论《育婴家秘》
  12. 惊风痰热痧《痧胀玉衡》
  13. 惊疳《中医词典》
  14. 惊风痰热痧《中医词典》
  15. 惊疳《幼幼新书》
  16. 惊风痰《中医词典》
  17. 惊疳《周慎斋遗书》
  18. 惊风四证《中医词典》
  19. 惊疳吐泻门(七则)《辨证录》
  20. 惊风死症歌《陈氏幼科秘诀》
  21. 惊膈嗽《中医词典》
  22. 惊风失语《奇效简便良方》
  23. 惊膈嗽《幼幼新书》
  24. 惊风热《中医词典》
  25. 惊膈嗽《证治准绳·幼科》
  26. 惊风辟妄《慈幼便览》
  27. 惊膈吐《中医词典》
  28. 惊风辟妄《幼幼集成》
  29. 惊骇《中医词典》
  30. 惊风内钓啼《中医词典》
  31. 惊骇《周慎斋遗书》

《保幼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