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证门

《幼科指南》书籍目录

总括

厥阴之脉环阴器,入小腹。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诸疝莫不属之厥阴任脉为病也。小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寒,内食生冷,以致寒邪积聚凝结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为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其见证,皆牵引睾丸,小腹绞痛也。又有胎疝一证,多因孕妇啼泣过伤,动于阴气,结聚不散,令儿生下,即成此证者,乃禀赋为病也。总审大抵热则多纵,寒则痛临。血分者,在左不移,气分者,在右多动,湿肿坠则重,虚肿坠则轻也。因证而治,自中病情矣。

寒疝

小儿平日过食生冷,或卧湿地,以致寒湿内蓄,阴结于内,气滞不行,为日已久深,复为风冷所束,水气所侵。故发时囊冷结硬,牵引小腹作痛,而成寒疝。初得之兼表者,以乌头桂枝汤主之;寒甚者,金茱丸治之如神也。

湿热感寒疝

小儿平素浓味过度,致生湿热。湿热之气下行,流入囊中,复触风寒,而疝气成矣。发时囊纵红肿,常常刺痛,当以乌头栀子汤服之即宁也。

胎疝

胎疝者,多因孕妇啼哭过伤,气结不散,蕴于胞中,令儿生下胞硬,疼痛无时。轻者用十味苍柏散治之,重者用金铃散川楝丸最宜。

阴肿

阴器者,乃诸筋之总会也。因邪客于少阴厥阴之经,湿热之气,与风冷之气相搏,气不得通,故阴囊肿大者,乃邪气凝结也。总之,风盛多痒,湿盛多坠,热盛多疼。如外肾肤囊肿大,痒痛坠下,此风湿袭于下也,宜疏风五苓散主之。

如外肾肤囊肿痛光亮,此因心火移热于小肠故也,宜用加味五苓散,或导赤散主之。更有偏坠一证,或左或右,睾丸作肿者,此因食积不化,湿气下行故也,宜加味守效丸服之最灵。

小肠气

小肠气一证,其受病与疝气等,亦因湿气在内,而寒气又束于外也。发时小腹胀控,睾丸痛引腰脊,上冲心痛而不肿是也。治宜分别形状,如引腰而痛者,宜加味香苏散温散之为宜;如上冲心气而痛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小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来,痛不可忍者,宜胡芦巴丸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指南》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指南》书籍目录
  1. 疝证门《幼科指南》
  2. 疝证《明医指掌》
  3. 疝证同名异辨《医宗金鉴》
  4. 疝证《古今名医汇粹》
  5. 疝证同名异辨《杂病心法要诀》
  6. 疝证《医法圆通》
  7. 疝证总括《医宗金鉴》
  8. 疝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9. 疝证总括《医宗金鉴》
  10. 疝无治法《医方考》
  11. 疝证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12. 疝痛神效方《冯氏锦囊秘录》
  13. 疝证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14.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丹溪心法》
  15. 疝症《活幼心书》
  16. 疝痛部《本草易读》
  17. 疝症《幼科折衷》
  18. 疝痛《医学纲目》
  19. 疝症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0. 疝嵌顿《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21. 疝症统论《金匮翼》
  22. 疝气肿破《奇效简便良方》
  23. 疝症章《医学妙谛》
  24. 疝气治验《卫生宝鉴》
  25. 善悲《中医词典》
  26. 疝气治验《卫生宝鉴》
  27. 善悲《医学纲目》
  28. 疝气证治《幼幼集成》
  29. 善变《中医词典》
  30. 疝气穴《中医词典》
  31. 善恶《证治准绳·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