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毒论第二十九
夫脏毒者,醇酒浓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其病有内外之别,虚实之殊。发于外者,多实多热,脉数有力,肛门突肿,大便秘结,肚腹不宽,小水不利,甚者肛门肉泛如箍,孔头紧闭,此为外发,属阳易治。宜四顺清凉饮、内消沃雪汤通利大小二便;痛甚者,珍珠散、人中白散搽之;脓胀痛者针之。发于内者,属阴虚湿热渗入肛门,五内结肿,刺痛如钟,小便淋沥,大便虚秘,咳嗽生痰,脉数虚细,寒热往来,遇夜尤甚,此为内发,属阴难治。宜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天花粉、甘草,兼以六味地黄丸调治,候五内脓出则安。又有生平情性暴急,纵食膏粱,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又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栗者,破必成漏,沥尽气血必亡。此二症乃内伤之故,非药可疗,不可勉治也。
□
初起肿痛,红色光亮,疼痛有时,肛门不坠、便和者易。已成 赤肿痛,发热不渴,小便不数,展转自便者顺。已溃脓稠,色鲜不臭, 肿渐消,疼痛渐减、能食者顺。溃后脓水渐止,新肉易生,不疼多痒,疮口易干者顺。
初起坚硬漫肿,五内闭痛,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险。已成疼痛日甚,肿连小腹,肛门闭紧,下气不通者重。已溃臭水淋漓,疼痛不减,肿仍不消,身热唇焦者逆。
□
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脉浮数者,宜用轻剂解散。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肛门 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胃,更兼渗湿。脓水清稀,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急补脾胃。
□
一男子肛门肿突,红紫痛甚。以内消沃雪汤二服,大便已通数次,疼痛稍减;外肿上以珍珠散清蜜调搽,早晚二次,其肿渐消,更风凉血地黄汤而痊愈。
一妇人产后用力太过,肛门坠肿,疼苦之甚。先以枳壳、紫苏煎汤熏洗,后以珍珠散加冰片、猪脊髓调搽,内以四物汤加升麻、苍术、丹皮、枳壳服之而消。
一男子夏月好饮火酒,热毒流入肛门,结肿坚硬,形色紫黑,坠痛便秘。以黄连解毒汤加大黄、枳壳,二剂便通,疼痛稍止;又以四物汤合前汤数剂,其肿渐消。存坚肿栗大不散,以脏连丸服至月余而愈。
一妇人肛门肿突,坚硬痛极。用攻利、解毒药俱不应,以神灯照法照之,早晚二次,其疼方减。以蟾酥锭磨浓涂之,坚硬渐腐为脓;仍服内消沃雪汤,二剂便通,疼苦减其大半。又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浓朴、苍术,外以珍珠散加冰片、猪髓调搽,月余而平。
一男子素有内痔便血,常欲脱肛。一朝肛门坠重不收,肿痛突起,光亮紫色,此湿热流注结肿。固难收入,以黄连除湿汤二剂,外用珍珠散加冰片清蜜调涂,其肿痛渐减;后以补中益气汤加生地、黄连、苍术、天花粉、牡丹皮,服之数剂,其肿痛渐减而平。
一监生素性急暴,每纵膏粱,因积毒流于大肠,内如针刺,外肛不肿,常欲后重,便则秘结,诊之脉空数而无力,此真气不足,邪火有余,五内亏损症也。后必难痊,辞不可治。后请别医,用药月余,肛门内腐,败水无禁,复请视之。予曰∶决不可疗也。脉来虚数,邪胜正也;手掌不泽,脾气败也;至夜发热,阴虚火旺;败水无禁,幽门已坏;面若涂脂,元气走散;鼻如烟煤,肺气将绝;口干舌燥,肾水已竭,犯此岂有不死之理?患者不服,强用解毒、滋阴药饵,不效而死。
□
治脏毒初起,湿热流注肛门,结肿疼痛,小水不利,大便秘结,身热口干,脉数有力,或里急后重。
黄连 黄芩 川芎 当归 防风 苍术 浓朴 枳壳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 朴硝(各二钱)
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
治脏毒已成未成、或肿不肿,肛门疼痛,大便坠重,或泄或秘,常时便血,头晕眼花,腰膝无力者。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白术 茯苓(各一钱) 黄连 地榆 人参 山栀 天花粉 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内托黄 散
治脏毒已成,红色光亮,已欲作脓,不必内消,宜服此药溃脓。
川芎 当归 陈皮 白术 黄 白芍 穿山甲 角针(各一钱) 槟榔(三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黄连解毒汤(见痈疽肿疡门)
治好饮法酒,纵食膏粱,积热流入大肠,致肛门结成肿痛,疼刺如钟,坚硬如石宜服。
金液戊土膏(见痈疽门)
治脏毒出于骄奢情性,惯于急暴,烈火猖狂,思不如愿,水已枯竭,火不发泄,旺而又郁,郁而又旺,以致肛门结肿,毒攻五内,痛如芒刺,炽如火炕,臭水淋漓,生命难望,宜服此药,免生惆怅也。
珍珠散(见下疳门)
治肛门肿泛如箍,红紫急胀,坚硬痛极。本方加冰片研极细,猪脊髓调涂患上,早晚日用二次。
□
六味地黄丸(见肺痈门)
四顺清凉饮(见汤泼火烧门)
内消沃雪汤 神灯照法 蟾酥锭(俱见肿疡门)
人中白散 珍珠散(俱见下疳门)

- 脏毒论《外科正宗》
- 脏毒肠风下血《药症忌宜》
- 脏毒门主方《疡医大全》
- 脏毒便血《中医名词词典》
- 脏毒门主论《疡医大全》
- 脏毒《明医指掌》
- 脏毒下血《中医词典》
- 脏毒《外科心法要诀》
- 脏毒下血《儒门事亲》
- 脏毒《医宗金鉴》
- 脏毒下血《奇效简便良方》
- 脏毒《中医词典》
- 脏毒痔疮漏疮《外科启玄》
- 脏病取原《中医词典》
- 脏度《中医词典》
- 脏《中医词典》
- 脏腑《中医词典》
- 赞皇令堂产后左胁痛甚《孙文垣医案》
- 脏腑(腔子、脂膜)《医述》
- 赞刺《中医词典》
- 脏腑辨证《中医词典》
- 赞刺《中医名词词典》
- 脏腑辨证《中医儿科学》
- 錾菜《证类本草》
- 脏腑辨证《中医诊断学》
- 暂治法《石室秘录》
- 脏腑表里《医学集成》
- 暂时性呼吸增快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脏腑表里三阴三阳轮廓贯通《审视瑶函》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针灸大成》
- 脏腑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外科正宗》
- 自序
- 卷之一痈疽门
- 痈疽原委论第一
-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 痈疽阳症歌第三
- 痈疽阴症歌第四
-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第五
- 痈疽五善歌第六
- 痈疽七恶歌第七
- 治病则例歌第八
- 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
- 论病生死法第十
- 察形色顺逆第十一
-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第十二
- 调理须知第十三
- 杂忌须知第十四
- 痈疽图形第十五
- 卷之二上部疽毒门
- 卷之三下部痈毒门
- 流注论第二十五
- 乳痈论第二十六(附∶乳岩)
- 附骨疽第二十七
- 肠痈论第二十八
- 脏毒论第二十九
- 痔疮论第三十
- 下疳论第三十一
- 鱼口便毒论第三十二
- 囊痈论第三十三
- 悬痈论第三十四
- 臀痈论第三十五
- 杨梅疮论第三十六
- 结毒论第三十七
- 多骨疽论第三十八
- 卷之四杂疮毒门
- 阴疮论第三十九
- 伤寒发颐第四十
- 痼发第四十一
- 瘭疽第四十二
- 小腹痈第四十三
- 鹳口疽第四十四
- 龙泉疽虎须毒第四十五
- 石榴疽第四十六
- 穿踝疽第四十七
- 大麻风第四十八
- 翻花疮第四十九
- 腋痈第五十
- 胁痈第五十一
- 鼻痔第五十二
- 骨槽风第五十三
- 骨槽风第五十三
- 紫白癜风第五十四
- 齿病第五十五
- 脑漏第五十六
- 破伤风第五十七
- 跌扑第五十八
- 金疮第五十九
- 杖疮第六十
- 汤泼火烧第六十一
- 甲疽第六十二
- 茧唇第六十三
- 痞癖第六十四
- 天蛇毒第六十五
- 兴痛第六十六
- 合谷毒第六十七
- 鼻出血第六十八
- 牙缝出血第六十九
- 血箭血痣第七十
- 鹅掌风第七十一
- 肾囊风第七十二
- 疥疮论第七十三
- 疮论第七十四
- 血风疮第七十五
- 顽癣第七十六
- 脓窠疮第七十七
- 冻风第七十八
- 火丹第七十九
- 天泡第八十
- 肺风粉刺酒鼻第八十一
- 雀斑第八十二
- 油风第八十三
- 白屑风第八十四
- 耳病第八十五
- 漆疮第八十六
- 竹木刺第八十七
- 痤痱疮第八十八
- KT第八十九
- 痰包第九十
- 癞风第九十一
- 湿肿第九十二
- 咬伤第九十三
- 疯犬伤第九十四
- 女人面生黧黑斑第九十五
- 钮扣风第九十六
- 枯筋箭第九十七
- 妇人脚丫作痒第九十八
- 手足破裂第九十九
- 眼丹第一百
- 黑子第一百一
- 眼胞菌毒第一百二
- 体气第一百三
- 白秃疮第一百四
- 奶癣第一百五
- 拱兴第一百六
- 小儿遗毒烂斑第一百七
- 蝼蛄串第一百八
- 小儿痘风疮第一百九
- 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
- 走马疳第一百十一
- 重舌第一百十二
- 胎瘤第一百十三
- 鹅口疮第一百十四
- 痘痈第一百十五
- 痘疔第一百十六
- 黄水疮第一百十七
- 大人口破第一百十八
- 臭田螺第一百十九
- 牛程蹇第一百二十
- 僵螂蛀第一百二十一
- 田螺泡第一百二十二
- 皴痛第一百二十三
- 阴虱第一百二十四
- 葡萄疫第一百二十五
- 百虫入耳第一百二十六
- 恶虫叮咬第一百二十七
- 人面疮第一百二十八
- 误吞针铁骨哽咽喉第一百二十九
- 中砒毒第一百三十
- 落下颏拿法第一百三十一
- 救自刎断喉法第一百三十二
- 阴毒第一百三十三
- 失荣症第一百三十四
- 试知百病死生法第一百三十五
- 仙方活命饮今古不同论第一百三十七
- 拾遗症第一百三十八
- 唇风第一百三十九
- 绷缚背疮第一百四十
- 痈疽内肉不合法第一百四十一
- 炼玄明粉法第一百四十二
- 炼金顶砒法第一百四十四
- 炼消石法第一百四十五
- 取蟾酥法第一百四十六
- 制附子法第一百四十七
- 升白灵药法第一百四十八
- 制寒食面法第一百四十九
- 制炒诸药第一百五十三
- 开割披针喉针形第一百五十六
- 补遗方一百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