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论第十八
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浓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多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诚为巧人行拙,谁防祸起萧墙,智者多愚,自谓喜从天降,罔顾后日也;骨枯髓涸,脏败腑亡,方知今日罹殃有故,解脱无方。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其秽异香难解,其命仙方难活。故谓血死心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皮死肺败,骨死肾败。此五败者,虽有灵丹竟丧命而已。是生此疾者,死生付于度外。孙真人曰∶在肉则割,在指则切,即此病也。治之得早,乘其未及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绕扎十余转,渐渐紧之,毋得毒瓦斯攻延良肉。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粟米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指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血流不住,用金刀如圣散止之,余肿以妙贴散敷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锭研末掺之膏盖,黑气自退。患上生脓,照常法用玉红膏等药生肉护骨完口,此为吉兆;内服滋肾水、养气血、健脾安神之剂。若内无变症,外无混杂,此十中可保其三、四矣。若割取之后,黑色仍漫,痛肿尤甚,败恶无脓,口干舌硬,精神不爽,食不知味者终死。凡治此,不可一己医治,必与高明众议,听患者愿情割取,况此症首尾吉凶,变驳难定,故不可轻易用之;又有形似而来非,穴真而受异,详注在后,宜参观之。
□
起疮不渴,口润舌和,性志寻常,无妄暴急,循礼为吉。初出形如麻子, 热作痛,一指皆肿,根脚收束者吉。已成头便作腐,肉不紫黑,疼痛有时,脓出肿消者吉。已溃先脓后腐,肉色红活,毒不走散,气不腥秽者吉。
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阳痿者逆。初起形如粟米,肉便紫色,不肿刺疼,黑气延散者逆。已成疮形枯瘪,肉黑皮焦,痛如刀剜,毒传好指者逆。已溃肉枯筋腐,血水臭汗,疼苦应心,零仃彻骨者逆。
□
脱疽多生足指,少生手指,初起水窠黄泡者,即灸之。初生如粟,里可容谷,皮色紫赤,不作 肿,发扎仍灸。已灸之后,疮受火气,发泡作脓,外药箍之,内兼补托。毒势已成,疮形稍陷,但紫色未攻脚面者,评议割取。既割取之后,血水淋漓,疼痛不减,和气血,补脾胃。已成饮食减少,身体倦怠,便数口干,滋津液、壮肾水。破后气血受伤,脾胃虚弱,自汗盗汗,恶心干呕,睡卧不宁,日晡发热,疼痛苦楚,烦闷谵妄,俱宜大补气血。富贵及膏粱,素饕色欲,每淤房术,纵恣日久,禁止割法。
□
一男子年近五旬,右足小指初生如粟米,渐成白泡,三日始痛,请治。头已腐烂,一指紫肿,此脱疽也。随用艾火明灸十三壮,始大痛乃止。又用针刺灸顶,以蟾酥饼贴灸上,膏盖本指,肿上用披针击刺七、八处,发泄毒血,用蟾酥锭磨浓涂之;肿外以真君妙贴散敷护良肉,庶不外侵。其时患者脉数,身发寒热,恶心体倦,先用人参败毒散解其表症,次用黄连内疏汤通其大便,而恶心烦热亦止;又以托里消毒散加金银花、牛膝数服,早以八味丸,晚用蜡矾丸相兼服之,喜其火疏毒瓦斯,随又针刺并泄其毒,故不变作,解毒为脓,肿方不散。后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萸、五味、麦冬等药,调理月余而愈。此疽若不针灸发泄毒瓦斯,专假药力敷围,再加峻药攻利,必致伤其元气,岂能保固毒不侵犯得安之理。
一客商右足次指生一紫泡,痒痛异常。次日,指甲俱紫欲黑,视之乃肝、肾二经之毒,彼曰∶何别也?予曰∶甲乃肝之余气,甲紫则肝受毒也;骨乃肾之余,肾伤则骨黑,此理甚明。彼又曰∶何以致之?予曰∶凡人劳疲筋力伤于肝,误服热药伤于肾。傍者曰∶情实有此,因彼久居客旅,交结私妓,情怀最密,极力承奉,旦夜并服兴阳细丸,期许常至,立交戏谑,有此二年矣。前言正中其病,此劳力、热药伤肾、伤筋之实也。其病尤险,欲辞不治,彼哀告客途欲得生返,再三求治,予又斟酌,先取妓者顶发十余根,拈线缠扎患指尽处,随将艾炷安于所扎上面紫色处,排匀三处,每灸七壮,各放蟾酥饼膏盖。次后胀痛相忍不舍,解去扎发,过夜一指皆黑,相量筋骨皮肉俱死,仍用利刀顺节取脱患指,乃冰冷恶物;预煎甘草汤浸洗良久,候瘀血稍尽,以止血散掺之,次日灸上紫色不退,恐其上延,又以神灯照法照之,候血散皮绉,旋合蟾酥丸料多加海羊研烂敷之,早晚二次,肿不复作,紫色变红,红色溃脓;外用生肌止痛、活血收敛之药。又熬参术地黄膏朝服接补真元;午服健脾药以回胃气;晚用金液丹以解药毒;如此调理三月而愈。……。
一妇人中年肥胖,生渴三载,右手食指麻痒月余,后节间生一小泡,随后本指渐肿,疼胀不堪,视之原泡处已生黑斑,半指已变紫黑;此亢阳之极,乃成脱疽。诊之脉洪大、数而有力,此与肥人相反,如再黑色上延,坏人迅速。询问此妇先居富室无嗣,每纵膏粱,架烘炉炭,又兼多服种子热药,中年丧夫,家业尽被嗣人侵费,致久怀忧郁,后与寡母同栖,身耽寂寞,此先富后贫,所愿不得,又为失荣症也。辞不可治。彼妇母子再三哀恳,予亦无之奈何,乃遵孙真人治法,在肉则割,在指则切。此外无他,彼愿从之。先用人参养荣汤,随用软绢条尺许缠裹黑色尽处好肉节上,以渐收紧扎之,庶不通行血络,次用利刀放准,根据节切下,将手随浸甘草温汤中片时,其血不大多,其疼亦不大甚,患者曰∶惟心之惧不知而下以神力之佑也。予曰∶所嫌者切而不痛,此为气血筋骨俱死;此物虽脱,其症未可得愈。每以八味丸料加人参、麦冬大剂煎服,先救肾水,次扶脾胃,间用金液戊土丹以解药毒。后三日,所扎指上渐渐放松,以通血脉,搽贴红、黑二膏生肉止痛,次后手背手掌日渐发肿,势恶之甚,惟不黑色,此内毒已出之故,仍用神灯照法,兼以猪蹄汤淋洗。后又肿上皆出数头,流出脓血,不许其许,两月外方得原肿稍退,脓秽稍减,又以参术膏人参养荣汤兼服,半年外方妥,此妇虽活,五指失矣。
一男仆,冬月严寒,主使赤脚,履地不敢移,随后血冰麻木,次日十指俱紫;又数日,全变黑色,麻木不痛。请视之,强用辛热散寒、活血熏洗等药,终至不应,后必十指齐脱,又延黑脚面,骨节一段甚作疼痛,彼主恐脱疽也。予曰∶似是而来非,后必不妨。令患者常用桑木火灸之,取其温暖活血,又能解散郁毒,其患渐腐渐脱,自不走散。内服健脾养血之药调理,外用生肌红、黑二膏培长肌肉,百日外愈矣。
一侍女年十二岁,容貌颇通,新主嫌其脚大,用脚布任意缠紧,以线密缝其脚,胀痛不堪,诉主不听;至半月后流出臭水方解视之,其双足前半段尽皆黑腐,请视之,骨肉已死。予曰∶此已坏者不能复活,只救将来未坏者可也。先煮参粥食之,次煎葱汤,令彼家侍妇将患足浸入汤内淋洗,再换汤浸,但腐肉不痛者,逐一剪割;连续知痛者又以花蕊石散搽之。保将患者复其生,已坏者得其脱,内服补中益气汤接其劳,外搽生肌玉红膏长其肉。后虽得愈,但二者俱致疲疾终身,此为穴真而受异也。
一男人,右足小指缝中初生一点黄粟泡,皮肉随变紫色,阴疼不肿,常如刀刺,视其形色,真脱疽也。诊其脉又得细数无力,此肾经伤败症也。但患者生平大饮,内有正副三人,此必精力已竭,纵治无功。予强辞之,后必延至脚面、足底皆穿,痛彻不已,又饮食日少,气血日衰,形体日削,两月后百苦而终。
□
治脱疽初起,恶寒体倦,发热作渴,或肿或紫,或麻或痛,四肢倦怠,心志恍惚不宁者,并宜服之。
川芎 当归 黄柏 知母 天花粉 金银花 麦门冬 远志 柴胡 黄芩 犀角 茯神(各一钱) 甘草红花 升麻(手指加) 牛膝(足趾加,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临服入童便一杯,随病上下服。
阴阳二气丹
治脱疽久服丹石补药,致亏肾水,多成口燥咽干,至饮冰雪不知其冷,此孤阳独旺,宜服此解。
天门冬(捣膏) 麦门冬(捣膏) 五味子(砂研) 黄柏 人中白(小儿溺者,生用研) 玄参(汤泡,去粗皮捣膏,各一两) 青黛(色娇嫩者) 甘草 枯矾 辰砂(为衣) 泽泻(各三钱) 冰片(一钱)
各为细末,同玄参二冬膏子加炼蜜少许,再捣千余下,软硬得中,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童便、乳汁各一钟,空心送下,安睡一时,其功如神。
解毒共于甘草节 诸疮烦呕自无他
治脱疽、疔疮、发背毒积甚者,腠理发越不尽,多致烦躁闷乱,睡则谵言,呕吐不食者,并宜服之。
甘草节(五钱) 真豆粉(一两) 大朱砂(三钱) 梅花片(五分) 牛黄(三分)
雌雄霹雳火
阴毒阴疽阴发背 逢之一灸自回阳
治脱疽及一切发背,初起不疼痛者,并宜灸之。
上下四味,共研极细,搓入艾中,作安豆大丸放于患上灸之,毋论痛痒,以肉焦为度。如毒已经走散,就红晕尽处排炷灸之;痛则至痒、痒则至痛为妙。灸后仍用提疔麦子粘贴膏盖,次服蟾酥丸及解毒济生汤兼治,转回活色有脓为妙。
金液戊土丹
治脱疽及疔疮、发背,纵食膏粱浓味法酒,又或丹石补药,勉力房劳,多致积毒脏腑,久则胃汁中干,肾水枯竭,不能上制心火,以致消渴、消中、消肾,饶饮多干,能食多瘦,九窍不通,惊悸健忘,此症若出后必发疽,多难治疗。宜预服此,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就浅,又解五金八石之毒药也。
人中黄(法在末卷) 乌梅肉 茯神 胡黄连 五味子(各一两) 石菖蒲 辰砂 雄黄 远志 硝石(各三钱) 牛黄 冰片(各一钱) 金箔(二十张,为衣)
各为净末,配准前数,共入乳钵内再研小转,于端午、七夕,或二至、二分吉辰,在净室中先将乌梅、地黄二膏捣极烂,和药渐加炼蜜少许,徐徐添捣,软硬得中,每药一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用人乳、童便共一大杯化药,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此药最解膏粱、金石药毒,杀三尸,除劳热,极有奇功。又治烦颠,主安神志、辟瘴、辟瘟及诸邪魅,谵语妄情,失心丧志者俱效。……此药用蜡封固收藏,不泄药味,愈久愈效。
□
针刺法 蜡矾丸 蟾酥饼 蟾酥丸(见疔疮门)
神灯照法 太乙膏 真君妙贴散 内疏黄连汤 猪蹄汤 玉红膏 托里消毒散(见肿疡门)
十全大补汤 参术地黄膏 人参养荣汤 补中益气汤 加减八味丸(见溃疡门)
桑木灸法(见脑疽门)
人参败毒散(见时毒门)

- 脱疽论《外科正宗》
- 脱疽疔《中医词典》
- 脱疽门主方《疡医大全》
- 脱疽(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脱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脱疽《中医外科学》
- 脱绝《中医词典》
- 脱疽《立斋外科发挥》
- 脱颏《中医词典》
- 脱疽《外科启玄》
- 脱颏《灸法秘传》
- 脱疽《外科理例》
- 脱壳《医学微生物学》
- 脱疽《医学心悟》
- 脱力黄《中医词典》
- 脱疽《外科心法要诀》
- 脱髎《中医词典》
- 脱疽《证治准绳·疡医》
- 脱落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临床基础检验学》
- 脱疽《续名医类案》
- 脱落细胞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脱疽《医宗金鉴》
- 脱落细胞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学》
- 脱疽《外科十法》
- 脱脉案《类证治裁》
- 脱疽《中医词典》
- 脱囊《中医词典》
- 脱疽《景岳全书》
- 脱囊《马培之医案》
- 脱疽《中医名词词典》
- 脱囊肿大《金匮钩玄》
《外科正宗》
- 自序
- 卷之一痈疽门
- 痈疽原委论第一
-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 痈疽阳症歌第三
- 痈疽阴症歌第四
-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第五
- 痈疽五善歌第六
- 痈疽七恶歌第七
- 治病则例歌第八
- 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
- 论病生死法第十
- 察形色顺逆第十一
-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第十二
- 调理须知第十三
- 杂忌须知第十四
- 痈疽图形第十五
- 卷之二上部疽毒门
- 卷之三下部痈毒门
- 流注论第二十五
- 乳痈论第二十六(附∶乳岩)
- 附骨疽第二十七
- 肠痈论第二十八
- 脏毒论第二十九
- 痔疮论第三十
- 下疳论第三十一
- 鱼口便毒论第三十二
- 囊痈论第三十三
- 悬痈论第三十四
- 臀痈论第三十五
- 杨梅疮论第三十六
- 结毒论第三十七
- 多骨疽论第三十八
- 卷之四杂疮毒门
- 阴疮论第三十九
- 伤寒发颐第四十
- 痼发第四十一
- 瘭疽第四十二
- 小腹痈第四十三
- 鹳口疽第四十四
- 龙泉疽虎须毒第四十五
- 石榴疽第四十六
- 穿踝疽第四十七
- 大麻风第四十八
- 翻花疮第四十九
- 腋痈第五十
- 胁痈第五十一
- 鼻痔第五十二
- 骨槽风第五十三
- 骨槽风第五十三
- 紫白癜风第五十四
- 齿病第五十五
- 脑漏第五十六
- 破伤风第五十七
- 跌扑第五十八
- 金疮第五十九
- 杖疮第六十
- 汤泼火烧第六十一
- 甲疽第六十二
- 茧唇第六十三
- 痞癖第六十四
- 天蛇毒第六十五
- 兴痛第六十六
- 合谷毒第六十七
- 鼻出血第六十八
- 牙缝出血第六十九
- 血箭血痣第七十
- 鹅掌风第七十一
- 肾囊风第七十二
- 疥疮论第七十三
- 疮论第七十四
- 血风疮第七十五
- 顽癣第七十六
- 脓窠疮第七十七
- 冻风第七十八
- 火丹第七十九
- 天泡第八十
- 肺风粉刺酒鼻第八十一
- 雀斑第八十二
- 油风第八十三
- 白屑风第八十四
- 耳病第八十五
- 漆疮第八十六
- 竹木刺第八十七
- 痤痱疮第八十八
- KT第八十九
- 痰包第九十
- 癞风第九十一
- 湿肿第九十二
- 咬伤第九十三
- 疯犬伤第九十四
- 女人面生黧黑斑第九十五
- 钮扣风第九十六
- 枯筋箭第九十七
- 妇人脚丫作痒第九十八
- 手足破裂第九十九
- 眼丹第一百
- 黑子第一百一
- 眼胞菌毒第一百二
- 体气第一百三
- 白秃疮第一百四
- 奶癣第一百五
- 拱兴第一百六
- 小儿遗毒烂斑第一百七
- 蝼蛄串第一百八
- 小儿痘风疮第一百九
- 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
- 走马疳第一百十一
- 重舌第一百十二
- 胎瘤第一百十三
- 鹅口疮第一百十四
- 痘痈第一百十五
- 痘疔第一百十六
- 黄水疮第一百十七
- 大人口破第一百十八
- 臭田螺第一百十九
- 牛程蹇第一百二十
- 僵螂蛀第一百二十一
- 田螺泡第一百二十二
- 皴痛第一百二十三
- 阴虱第一百二十四
- 葡萄疫第一百二十五
- 百虫入耳第一百二十六
- 恶虫叮咬第一百二十七
- 人面疮第一百二十八
- 误吞针铁骨哽咽喉第一百二十九
- 中砒毒第一百三十
- 落下颏拿法第一百三十一
- 救自刎断喉法第一百三十二
- 阴毒第一百三十三
- 失荣症第一百三十四
- 试知百病死生法第一百三十五
- 仙方活命饮今古不同论第一百三十七
- 拾遗症第一百三十八
- 唇风第一百三十九
- 绷缚背疮第一百四十
- 痈疽内肉不合法第一百四十一
- 炼玄明粉法第一百四十二
- 炼金顶砒法第一百四十四
- 炼消石法第一百四十五
- 取蟾酥法第一百四十六
- 制附子法第一百四十七
- 升白灵药法第一百四十八
- 制寒食面法第一百四十九
- 制炒诸药第一百五十三
- 开割披针喉针形第一百五十六
- 补遗方一百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