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脉法

《子午流注说难》书籍目录

灵枢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法繁多.用针者以六字概括.曰缓急大小滑涩(一).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而少气.微有寒.六脉主五脏诸病.详见经文.不繁赘.惟小脉不可针.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盖阴阳虚实互有盛衰者.则补之泻之.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阳气盛.当泻三阳而补三阴.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阴气盛.当泻三阴而补三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此补泻寒热之正法也.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调和营卫之常法也.如久病阴阳血气皆不足.人迎寸口脉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药以调之.则慎用针.再者.藏气有绝于内外之分.绝于外者.则脉去而不来.金匮云.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或来而无去.尺中无脉.此藏气将绝之脉形.如不诊其脉而妄针之.下针即死.其死者有躁静之分.躁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外.其脉去而不来.医者以手按尺脉.则寸关之脉全无.手足厥逆.四末本输诸井已无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转注之道已绝.藏真之气.不得天气谷气入而合之.则藏之气暴露于外.以致其脉去而不来.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其死也躁动不安.盖因藏真之气尽量泄于外也.是谓逆厥.静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内.其脉来而不去.医者以手按寸.则尺关之脉全无.张口短气.吸而难入.盖藏真之气将绝.虽有天气谷气欲补充之.亦无能为力.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盖藏真之气先竭而妄针之.重竭其外来之气.其死也静.是谓重竭.取五脉者死.其义有二.

(一)五里脉.尺动脉在五里.为五 之禁.盖五脏之真气.尝赖六腑水谷之气以养之.五里乃手阳明之要穴.如藏气已损而妄针之.则六腑水谷之气补充五脏之要道隔绝.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即此义也.

(二)五脏之气绝而各有脉形.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脉代(二).但弦无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钩无胃曰死.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但毛无胃曰死.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石无胃曰死.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以上五脉.不可用针.仲景云.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调以甘药之正义.然次条释脉末语云.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经定为死脉.贤如仲师.对此脉之断语.难治之上.加一必字.与不可治之死证.相去几希.恶可用针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子午流注说难》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子午流注说难》书籍目录
  1. 用针脉法《子午流注说难》
  2. 用针略例《普济方·针灸》
  3. 用针十四法《古今医统大全》
  4. 用针略例《备急千金要方》
  5. 用针说《痧胀玉衡》
  6. 用针呼吸法《普济方·针灸》
  7. 用针勿忌?神《景岳全书》
  8. 用针方宜《针灸素难要旨》
  9. 用针勿忌尻神《外科选要》
  10. 用针法《灸法秘传》
  11. 用针先诊反治为害《类经》
  12. 用针尺寸取穴法《针灸神书》
  13. 用针虚实补泻《类经》
  14. 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实验动物科学》
  15. 用中西二法调治肾脏性水肿《余无言医案》
  16. 用于5~8岁儿童几个修改测验《医学心理学》
  17. 优殿《证类本草》
  18. 用药总论附《古今名医汇粹》
  19. 优良制剂规范《医院药学》
  20. 用药总论《伤科汇纂》
  21.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2.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3. 优生是儿童心理卫生的基础《医学心理学》
  24. 用药治法《寿世保元》
  25. 优生学《医学遗传学基础》
  26. 用药之法《药鉴》
  27. 优质的中医书籍《中医之钥》
  28. 用药增损法《外科精义》
  29. 《中医词典》
  30. 用药用方辨《医学启源》
  31. 《古今医案按》

《子午流注说难》